? 文/毛建國
天津“名門廣場”和“水岸銀座”兩個問題樓盤被爆將被拆除,涉及業主超過萬戶;僅僅一個月前,西安市一座1999年封頂的118米高樓被爆破拆除,成為“中國第一拆”;幾乎同時,鄭州一座2010年建成的天橋,因與當地地鐵工程存在矛盾,被整體拆卸。短短兩個月內,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標性建筑“倒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2月18日新華社)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估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積約為4.6億平方米,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導致的浪費就達4600億元。該研究院對新世紀頭十年公開報道的54處過早拆除建筑的調查顯示,不合理拆除比率高達90%。絕大多數“早夭”建筑的背后,都有規劃選址不當,地方急于出形象、出效益等因素。
遏制權力和利益沖動,關鍵要扎好制度的籬笆,讓城市規劃建設回歸專業和理性,保障決策程序公開透明,不能讓“拍腦袋”決策的人有恃無恐。從實踐經驗來看,最關鍵的還是確保規劃的嚴肅性,讓“拍腦袋”決策的人無名可圖、無利可取,而且拍了有風險、錯了要擔責。
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該不該建、該怎么建、該在哪建,都必須慎之又慎,而一旦決定下來就要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對規劃的敬畏,不是憑空形成的,必須要有制度保證。借用一些官員經常講的話,“誰砸規劃的牌子就砸誰的帽子”。只有這一觀念得到落實,規劃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短命建筑才有可能真正成為過去。
在一種處于懈怠或廢弛的制度生態下,才會有人不把規劃當一回事。合理的生態應該是,領導千句話也頂不上一個科學規劃。沒有責任追究,必有權力任性—— 這條現代權力的基本經驗,同樣適用于建設規劃。對于那些“任性的權力”,面對“短命建筑”每年浪費數千億元,必須明確和落實規劃責任終身追究制。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