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都市報12月18日訊(記者 馬正拓 ) 根據2014年12月舉辦的第六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決議,為促進三國文化藝術交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5年中日韓文化藝術教育論壇”12月17日至21日在青島舉行。18日上午,來自中日韓三國的近60位非遺專家齊聚一堂,暢談各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此次論壇期間,青島市的部分非遺項目將向日韓專家進行展示展演。
據悉,本次論壇主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中日韓三國的非遺專家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與政策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教育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及前景展望等,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自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非遺保護已走過15年的實踐期。”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介紹,在聯合國保護公約基礎上,中國將非遺分為十大類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傳統美術、年畫、技藝和醫藥。
據馬盛德介紹,15年來中國探討了非遺保護的四種方式:搶救性保護,針對瀕危項目和年老體弱的傳承人,開展緊急記錄整理建檔,避免人亡藝絕;整體性保護,是不僅保護項目,還保護它所依存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目前已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生產性保護,是對本身具有商品和市場屬性的非遺項目,比如傳統技藝、美術、醫藥進行合理的生產利用,防止過度開發,使它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保護,目前我國已建立了100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立法保護,是從法律層面保障非遺保護的連續性穩定性。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共1372項,省級項目11042項,入選聯合國的項目有38項。中央財政累計投入42.17億元保護非遺。馬盛德表示,中國非常重視非遺和教育的結合,陸續開展不同形式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今年在23所院校舉辦了非遺培訓班,涉及剪紙、刺繡、編織、瓷器燒制、金屬鍛造、唐卡繪制等。
據悉,目前島城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有13項,省級項目有29項,市級項目82項。在此次論壇期間,日韓的非遺專家還將實地考察青島的非遺項目,并與非遺項目傳承人當面交流。
●韓國
建立傳承體制 “我們在1962年就已制訂了《文化財保護法》,根據這個法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進行保護和管理。今年3月份又單獨制訂了一個法律,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振興的相關法律。”韓國文化遺產局高級研究員房仁娥介紹,在此期間的1982年,韓國就開始建立傳承體制,政府不單單提供資金的援助就結束了,一定要以傳承人為中心,進行傳承的培訓教育。同時,他們也引進“保有團體”的概念,來培訓出相關的繼承者,韓語叫履修者。1990年成立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負責部門,叫無形文化財課,負責發放結業證。從1994年起開始,放開了結業證的發放,擁有技術的傳承人可以直接把結業證發給技藝的學習者。
●日本
注重技藝保護 日本文化財部文化財監查官齊藤孝正認為,關于非遺的保護,其保護的核心是無形的技藝,而實際上卻牽扯到很多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日本雅樂技藝為例,就涉及到相關樂器的弦的制作。“我們有很多的用具,包括修理制作的相關用具,這些作為‘非遺’的周邊,而更周邊的就是用具和原料相關的一些制作技術等等,隨著保護外延的不斷擴大,非遺保護涵蓋了很多的領域在里面。”齊藤孝正說。
“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日本選定了一些保存技術,也就是為了保護特定的文化遺產所不可缺少的傳統的技藝、技術。同時還指定了一些選定保存技術的保持者,也就是傳承人。”齊藤孝正說。
●青島
非遺保護全省領先 據悉,自2006年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后,島城文化部門馬上就開展工作,島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和保護傳承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現在青島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保護意識更強。”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陸玲介紹。
去年,青島市、日本新潟和韓國清州入選為2015年的“東亞文化之都”后,為了展示青島市“非遺”保護工作開展10周年的成果,島城還專門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陸玲認為,要想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對“非遺”創新。例如,本市曾將鴛鴦螳螂拳和即墨祭海儀式九獅圖結合起來,上演了場面氣派的武術舞蹈;取材“非遺”項目泥老虎,讓數十名虎頭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
記者 馬正拓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