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11月11日,這是一個被無數中國人念叨了無數遍的日子。經過多日的醞釀、搜羅、抉擇、煎熬,如今,無數個電腦和手機屏幕背后,跳動著無數雙眼睛、無數雙手,他們的名字叫做消費者。 雙十一已成為一場全民狂歡運動,雖然它是硬造出來。自從2009年淘寶商城(后改名“天貓”)做了大規模促銷之后,“雙十一”的名號逐年響亮,迅速蓋過“光棍節”。它從線上擴展到線下,從年輕人擴展到各年齡段,從銷售延伸到物流以及監管部門,從國內擴展到國外。對習慣網購的人來說,幾乎沒有哪一天,能比雙十一更能讓自己獲得存在感。此刻,消費者無比“精明”,搶紅包、比優惠、選快遞,無比忙碌,充滿快樂—— 雖然這快樂帶點被算計的盲目。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雙十一也是一場消費啟蒙運動。它喚起消費熱情,也普及網購技術;它送出各種實際優惠,也潛藏若干消費陷阱;它讓人們嘗到甜頭,也吞咽苦果;它讓人們學會理性,也懂得奮起維權。這種自己花錢,真刀真槍買來的經驗和教訓,勝過任何一堂培訓課。它與人的逐利本能有關,也將切膚之痛深深刻入每個人的記憶。
應該看到,雙十一已經在改寫中國的商業史。雖然電商初衷是為謀求利益,但它點燃了國民購物的狂歡,進而讓中國成為全球網購最為活躍的標桿市場。它實實在在地刺激了消費,促進了內需,其作用不亞于一個民間版的“黃金周”。除此之外,雙十一也是對傳統商家互聯網思維的啟蒙,倒逼其與互聯網融合。根據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中國網購用戶調查報告》,2014年網購用戶線上消費的78%是對傳統線下消費的替代。這對傳統商家提出巨大挑戰,不轉型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
雙十一還在倒逼監管升級,將防線向互聯網推進。從過去幾年來看,雙十一往往是虛假宣傳、售賣假冒偽劣產品、售后服務無保障、商家擅自取消訂單等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今年,相關部門早已開始行動。11月3日,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發布《關于規范網絡零售價格行為的提醒書》,禁止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進行交易。長遠看來,監管部門決不能只依靠自己日漸“孤島化”的數據,必須思考如何與電商平臺相結合,利用大數據來提高監管水平。
雙十一迄今不過七年,它幾乎完全以市場的驅動,改變了數以億計國民的消費生態。而這也讓我們進一步篤信市場的力量,堅定前行的方向。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