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潘岳7年后再分管環評 曾掀起三次"環評風暴"

2015-09-14 13:34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時隔7年之后,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再次分管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近日引發輿論關注。

  作為“明星官員”的代表人物,潘岳向來以果敢強勢著稱。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2004年至2008年在其分管環評的4年里,連續掀起三次“環評風暴”。

  他熟悉“少說多做”的官場規則,但寧愿扮演“烏鴉嘴”的角色,說很多人不愛聽的真話,“到哪兒都能弄出動靜”;他是學者型官員,認為理論和實干結合是對新一代從政者的要求,慣于用文章闡述自己對于政策和問題的思考;他覺得做人比做官重要,主張少一點韜光養晦,多動點感情。

  這些都超越了人們傳統觀念上的官員形象,顯得另類而珍貴。而55歲的年紀,重新回到昔日的“戰場”,這位環保急先鋒,接下來會有何作為,值得期待。

  自評扮演“烏鴉嘴”

  “即使坐在那間超過10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潘岳仍不像是一位副部級的官員。”這是2005年原經濟觀察報記者黃一琨在《潘岳與他的環保革命》一文中對潘岳的描述,“他講起話來語速過快,輕易地從這個數字跳到那個數字,從這個觀點轉移到那一個觀點。笑聲會突然性地爆發出來,而當他站起來走路時,又像是個很難安靜下來的青年。”

  直言敢說的性格,讓潘岳超越了人們傳統觀念上的官員形象。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于在其分管環評的4年里,連續掀起三次“環評風暴”。

  2004年12月,時年43歲的的潘岳,在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位子上坐了一年多后,開始分管環評工作。環評被視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的“閥門”。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更是直言:“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評,因為項目環評這一關過不了,后面什么手續都辦不了。”

  但在彼時,地方發展經濟的沖動遠遠高于對環境保護的動力。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環境影響評價法》業已施行一年,但環評工作并不受重視。

  潘岳用自己的鐵腕作風讓“軟弱的”環評顯示了它的威力。

  接手環評工作一個月后,潘岳即對外通報,停建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三峽地下電站等30個環評不合格違法開工的項目。在這些上億甚至數十億的大項目中,有不少已被國務院或者其他部委批準立項。

  “環境影響評價不是橡皮圖章,對違反環評法的行為必須堅決制止。作為分管環評的副局長,我可以告訴大家,國家環保總局將分期對違法建設項目進行清查,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發現一批處理一批,決不手軟。”在發布會上,潘岳態度堅決。

  此后,2006年、2007年,潘岳又連續兩年掀起“環評風暴”。其中,在2007年的第三次“環評風暴”中,包括鋼鐵、電力、冶金等投資1123億元的82個項目因嚴重違反環評被叫停。

  這幾記“摸了老虎屁股”的重拳讓潘岳贏得了“中國環保急先鋒”、“環保鐵腕”的稱號,但同時也讓他陷入非議。

  “環保已經從社會意識覺醒階段進入利益博弈階段。每項新政策都必然觸及既定的地方利益格局、行業利益格局和部門利益格局,必然引起曲折和反復。”接受媒體采訪時,潘岳打了一個比方, “一屋子里的人睡著呢,你發現情況緊急,開始喊。能不能有幸被你喊醒是一回事,但確定的是,你作為第一個喊的人,肯定是要挨被吵醒的人的嘴巴子的”。

  他的態度是,“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扮演‘烏鴉嘴’的角色,說很多人不愛聽的話真話,但正是我們的責任所在……至于個人毀譽,我早說過,一笑置之。”

  力促圓明園聽證會

  10年前的一次親身經歷,讓甘肅省社科院的副研究員張正春切身感受到了潘岳的“雷厲風行”和“堅決果斷”。

  2005年3月22日,正在北京出差的張正春到圓明園游玩時,意外發現圓明園湖底被鋪設上了防滲膜,質疑其破壞生態系統,遂向媒體爆料。潘岳獲悉此事后立即在報紙上作出批示。大約一個小時之后,國家環保局環評司正式意見出臺——圓明園防滲工程事先并未通過環境評價,涉嫌違反《環境影響評價法》,在環評沒有通過之前,不得繼續動工。

  “潘部長的態度是堅決的,采取的措施也是果斷有力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如果耽誤上一個星期,這個事情就兩碼事了。那時形勢比較復雜,阻力很大,如果拖得話,很可能就不了了之。”10年時間過去,張正春仍深有感觸。

  當時的情況是,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干預外,國家文物局及園林、監察、審計等政府機構態度曖昧,甚至一度沒有環評機構敢接這個燙手山芋。經過3個多月的波折,直到當年的7月份才以工程全面整改告終。

  整個事件最具成果性的是,在潘岳的主導下,舉行了國務院組成部門舉辦的第一場真正意義的聽證會,這被視作開了中國有效聽證的先河。正是在圓明園事件中,聽證這個原本離人的生活遙遠而陌生的詞匯,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概念普及。

  其實,早在2003年11月,潘岳就曾對媒體表示,希望2004年年底或2005年年初,我國有爭議的大型建設工程都將舉行環保聽證會,讓公眾來參與決策。

  潘岳說,按照慣例,圓明園事件其實可以不舉辦聽證會而直接作出行政決定。但他們認為,對公眾來說,參與公眾事務不是一種施舍,而是憲法賦予的權利,政府有義務進行回應和保護。“只有通過民主化程序制定的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科學規律。”

  也因此,圓明園事件在他心中別有分量。“很多記者問我,你到環保總局之后,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想他們一定期待我回答是環保風暴。其實,排在我心中最重要位置的,是圓明園聽證會。”潘岳2007年發表在《中華建設》中的《告別風暴建設制度》中寫道,圓明園防滲工程只是一個小項目,兩三千萬元的投資,爭論的問題僅僅是該不該在湖底鋪膜。

  “但它唯一的意義,就是第一次全過程公開地展示給大家看,矛盾是可以這樣解決的,和諧是可以這樣建立的,民主與法治是可以這樣進行的。”

  “到哪兒都能弄出動靜”

  這種開放民主、大膽嘗試的姿態,夾雜了潘岳打破常規的個性,也是他一貫的行事風格。

  他1982年參加工作,一路比較順暢。先在《經濟日報》做資料員,后參與籌辦《中國環境報》,擔任記者組組長。1989 年,在29歲的年紀,到《中國青年報》任分管理論的副總編。

  之后又調入宏觀經濟部門,任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從參加工作到晉升至省部級,潘岳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當然,最具眼球效應的還是他“幾乎到哪里都留下傳奇”。

  他在國有資產管理局搞資產清查,到質監局搞“質量萬里行”,到體改辦搞行政改革與國資改革。白巖松評價他,“到哪兒都能弄出動靜。”

  潘岳的回應是,“當你有了一個理念支撐你的時候,你肯定會產生一種激情,你這種激情會導致你永遠的不蒼老、不憔悴,永遠使你充滿活力。  ”

  他將2003年的非典看作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那年春天他被調至環保總局,“去了之后的第一件事是翻閱內部資料。翻閱完這些觸目驚心的環境現狀報告,我非常難受。我開始認真思考單純的GDP增長與國家綜合發展的區別。”自此,他開始了以高昂的姿態為環保搖旗吶喊。

  他思考著把環保風暴制度化。“媒體把環保總局的執法行動稱作‘風暴’。這個名字很浪漫。但現實卻是一場沒有絲毫浪漫色彩的、漫長而艱辛的拉鋸戰。在環保復位的過程中,風暴是必須的,因為它的強勢,才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建立環保的權威;但‘風暴’再強,也還是傳統的行政手段,沒有改變現有的游戲規則,而且過于依賴各級執行者的個人意志。是該告別‘風暴’尋找新路的時候了。”在《告別風暴 制度建設》一文中,他這樣寫道。

  他也試圖推動綠色GDP核算,主張把環境保護指標納入官員考核體系,希望從源頭上遏制污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我不欣賞只會想而不會做,也不欣賞只會做不會想的。理論和實干必須結合,這是對新一代從政者的要求。”

  但最終,綠色GDP還是沒能成為地方政府考核的約束性指標。

  直到10年之后,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出要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等重大制度為突破口,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隨后,環保部召開建立綠色GDP2.0核算體系專題會,重啟綠色GDP研究工作。

  除了官員和記者,潘岳另外的一個身份是文人。他熱愛詩歌和散文,所寫的《西風胡楊》2006年獲得老舍散文獎,《托起草原》入選教科書。他承認在這一點上,自己不同于大多數官員。

  在一篇文章中,他的個性和主張彰顯無遺。“中外政界一樣,所處的位置,所持的原則,要求我們少說多做。從政者少一點‘韜光養晦’,多動點感情,多說點真話,多修點情操,多想點詩文,至為必要。”

  “只要我們已在路上”

  隨著2008年不再分管環評,潘岳未能繼續他激進力推的各項改革,也隨之淡出媒體視野。

  “這些年我不管環境影響評價了,但潛下心來,研究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比如新環保法。”在今年1月的一個研討會上,潘岳這樣總結自己的過往7年。

  “現在回過頭來看,潘部長既有魄力,又有遠見,當年的環評風暴沒有繼續,還是很遺憾的。”長期關注環保問題的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回憶,在環評風暴結束之后,環評并未能發揮先前的效應,造成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過大,“也讓環保陷入被動”。

  據媒體報道,2015年初,中央巡視組在向環保部反饋巡視問題的時候,重點指出了環評領域存在的“紅頂中介”等問題,環保部也開始著力進行環評改革,包括將環保部門下屬的環評機構限期“脫鉤”,以及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權限等等。

  而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的就任帶來了新氣象。3月1日,在潘岳陪同下,陳吉寧在媒體面前首次亮相時表示,要讓新《環保法》對環評事中事后管理強化落實到位。6天后,陳吉寧公開承諾,將徹底解決環保系統紅頂中介。3 月25日,《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對外公布。

  “這次針對環評的整頓與以前環保總局時代有很大不同。這等于自我利益的切割,內部刮骨療傷很不容易的。”馬軍說。

  潘岳重新分管環評則被外界看作此次環評整頓的另一個大動作。時隔7年,重新回到“老本行”的潘岳,面臨的形勢也更加積極有利。

  “社會的共識更多了,一定要發展保護,一定要平衡。包括最高領導的講話,都說寧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表述更加有力。另外,法規政策也更加完善。新《環保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以及相關的部門規章實施,都是比較積極的因素。”像很多人一樣,馬軍也期待著,這次在外部條件都比較具備的情況下,昔日的環保鐵腕能夠抓住更有利的時機,“堅決又穩步的推進工作”。

  此前,面對各方對“環保風暴”的質疑,潘岳曾說,“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必然要走的道路,我們是一支暫時孤獨的先遣隊,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后援跟上來。”

  如今,他終于等到了源源不斷的后援。

  當然,擺在潘岳面前的依然不是一道容易的題目。上半年環保部開展了全國環保大檢查,發現有3萬多家企業存在著建設項目違法的問題。

  在55歲的年紀,重新回到昔日“戰場”的這位環保急先鋒,接下來會有何作為,更值得期待。或許,潘岳已經做好了大干一場的準備。在幾年前形勢沒有這么積極時,他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現代化,我們比西方晚走了300年,但最終的目的地,卻未必比他們后到。只要我們選對方向,只要我們已在路上。”

  本報記者  朱艷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潘岳 環評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