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斯涵涵
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深入到中國西部農業縣芥縣最為偏遠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凄l學校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駐村研究和后續跟蹤。農村老師收入差、地位低的尷尬現實使少年們不斷強化了讀書無用的邏輯,少年們對讀書有用與否的衡量,直接換算成現實的經濟收入和地位。(8月17日中國青年報) 農村教師褪下了“先生”“園丁”的光環,淪為人微言輕的角色。農村老師收入差、地位低的尷尬現實以及教師本身知識老化、社會能力不足的自身缺陷,都在不斷強化著讀書無用的邏輯。少年們試圖以對學習的抗拒,對老師的蔑視來表達農村底層的困惑與迷茫。
此情境讓人很容易想起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國某小鎮學校、一群沒有教養的孩子,人人見之頭疼。某一天來了一位馬修老師,他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在馬修老師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于自已的春天。中國城鎮化進程中,馬修的為師之道很值得探討與學習。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極為深遠,但好老師不是孤立的存在,如今農村教育的尷尬、農村教師的受歧視現狀是多方面因素合力造成。
因此,欲迎來中國鄉村教育的春天,不僅僅要求為師者獻出愛心,更要求整個社會獻出大愛。首先要加大國家財政投入,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頑疾,提高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的收入,切實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其次要逐步改變以財富論成敗的社會評價模式,拓寬基層民眾向上流動的路徑。當農村老師的社會配置結構、收入待遇、身份地位、生活圈子以及自身知識、道德修為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才可能擺脫鄉村空心化帶來的教育貧瘠、階層固化。只有當教育改革全方位推進,教師真正擔當起“知識代言者”、鄉村文化的引領者,讀書無用論才會失去社會市場,我們才會在風風雨雨之后,逐漸聽到鄉村“放牛班”蛻變開花的聲音。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