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多吃堿性食物,可以抗癌防癌。”不知從何時起,這樣一種“理論”開始風行,如今在很多人看來這已成一條金科玉律。專家表示,這種說法存在很多漏洞,并不靠譜,“人體酸堿度并不能靠食物調節,多吃堿性食物能預防癌癥更是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本報記者李鋼
謠言:不少老人深信“酸性體質易患癌” “醫生,人家都說酸性體質容易得癌癥,多吃堿性食物可以預防癌癥,那哪些食物是堿性食物呢?”12日,本報與省腫瘤防辦、省腫瘤醫院以及天橋區疾控中心等聯合舉辦的“防癌課堂”走進了清河社區,吸引了近兩百名居民。講座中,不少老年聽眾向專家詢問。
不知從何時起,“堿性體質可以防癌”這樣一種“理論”開始風行。該“理論”認為,一般人血液的pH值在7 . 35-7 . 45之間,為堿性體質,但還有不少人的pH值在7 . 35以下,這些人被稱為酸性體質者。
酸性體質的人更容易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等,更為嚴重的是,酸性體質利于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所以這類人更容易得癌癥。由此,這種“理論”又提出,多吃堿性食物,可以改變人體的酸堿度,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
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呢?
辟謠:人體和食物酸堿度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 “這種說法存在很多漏洞。”面對這一問題,山東省腫瘤醫院高級健康管理師趙風嶺表示,這種理論雖然風行了很多年,但其中不乏商業炒作的意味。
專家表示,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分為很多種,像胃酸的pH值在2左右,腸液的pH值在8-9之間,唾液的pH值是6 . 6-7 . 1,還有弱酸性的尿液,血液的pH值恒定在7 . 35-7. 45。
“如果從血液的pH值來說,人體都是堿性體質。”趙風嶺說,對酸堿度,人體有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如果偏離這個數值,人體會快速自我調節。
“如果超出這個范圍不能調節好,那可能就是酸中毒或者堿中毒了。”趙風嶺說,相比酸中毒來說,堿中毒更難調節,所以并不是說堿度越高越好。專家解釋,人體的酸堿度和食物的酸堿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體的酸堿度是靠肺、腎、血液來調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改變人體的酸堿度。
而對于堿性體質能防癌,專家認為,這更缺少相應依據。省腫瘤防辦主任王家林表示,腫瘤是一種慢性病,其發病機理很復雜,它的發生往往是環境與遺傳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鏈接
適當多吃堿性食物確實有好處 山東省腫瘤醫院高級健康管理師趙風嶺說,雖然吃堿性食物不一定能防癌,但適當多吃堿性食物,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
專家解釋,堿性食物是指鈣、鎂、鉀、鈉等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像檸檬、柑橘、楊桃、山楂等味雖酸,但本身含鉀、鈉、鈣、鎂等陽離子占優勢,所以這些也是堿性食物。
酸性食物是指氯、硫、磷等非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豬肉、牛肉、各種畜禽類、各種蛋及蛋制品、大米、面粉、甜食類等。
趙風嶺表示,肉類食物攝入過多,首先會增加胃腸負擔,因為這需要更多酸性的胃液參與消化,而消化后,脂肪含量較高也會帶來很多負面作用。
而對于堿性食物來說,一般它們膳食纖維高,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帶走腸道內的有毒物質,防止宿便中有毒物質的再次吸收,所以堿性食物可以帶來積極作用。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