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亞麟
根據9日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禾花雀曾經是亞洲和歐洲地區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但由于一些中國人的吃鳥陋習等原因,這種鳥類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這篇刊登在《保護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論文顯示,自1980年以來,禾花雀的數量已經下降了90%,并幾乎從東歐、日本和俄羅斯大片地區消失。研究論文指出,禾花雀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捕獵行為,尤其是在中國。雖然中國早在1997年禁止捕獵禾花雀,但直到2013年,禾花雀和其他鳴禽仍然遭到捕殺,流入黑市,成為餐桌上的食物。(新華社6月9日報道) 很多人也許對“禾花雀”這種生物有些陌生,用這個關鍵詞到網上搜索,就會發現原來禾花雀是一種不到巴掌大小、有著黃黃的胸肚、叫起來嘰嘰喳喳、非常可愛的小生靈,套用一個網絡熱詞:萌萌噠!
正當我們想對這樣的“萌物”進一步了解時,網頁上緊跟著的詞條卻是:“如何做家常禾花雀”、“禾花雀的營養價值”、“廣東美食——禾花雀”、“禾花雀價格、批發”……原本想看“鳥瞰地球”,可上映的卻是“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反轉”情節,實在讓人心中發堵。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禾花雀就已經遭到了滅絕性的捕殺,在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將禾花雀由“易危”級別提升至“瀕危”級別。然而這卻并沒有讓禾花雀的命運得到改變,在有些食客的眼中,禾花雀反而成了 “天上人參”,價格水漲船高,市場供不應求。
遭遇滅頂之災的不僅僅是禾花雀,2012年時網絡上曾流傳一部名叫《鳥之殤,千年鳥道上的大屠殺》的紀錄片,這個12分鐘的紀錄片拍攝于湖南省羅霄山脈的大山深處,記錄了層出不窮的獵鳥者對候鳥展開的“殲滅戰”,很多獵鳥團體已經高度專業化,分工明確,“有人專門打燈,有人專門打槍,還有人拿著手電筒去找擊落的鳥”,在這種職業團體的圍剿下,候鳥 “飛得過這個山頭,也飛不過那個山頭”——候鳥們飛越了千萬年的遷徙路卻成了不歸路,大量珍稀鳥類陷入滅絕邊緣。
我國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動植物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出臺了環保目標責任制、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但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尚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唯GDP、漠視法律、執法不嚴等現象屢見不鮮。以捕獵候鳥為例,多年以來,捕獵者遍布遼寧、河北、天津、浙江、湖北、湖南、廣西等多個省份,幾乎囊括了整條候鳥遷徙路線。如此猖獗的捕獵行為,如此明目張膽的販賣、消費行為,恰恰反映出某些部門的執法不力。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而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正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希望《意見》的出臺能夠讓相關部門動起來,多部門、多省份合作,從捕獵環節、流通環節、銷售環節全方位出擊,嚴厲懲處違法行為;更要讓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讓不捕獵、不購買、不食用野生動物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來保護禾花雀們的一線生機。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自古有無數的詩人歌頌著這樣的美好,可當我們這些后人只能從詩句中去臆想這樣的情境時,那又會是怎樣一種悲哀。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