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良音家中保存著許多他創作的關于青島的畫作。記者 孟達 攝
半島都市報3月30日訊(記者 郝園園 實習生 劉梅香 通訊員 姜葉千) 1970年的青島第一體育場大門,1976年的漁村即景,1984年的匯泉廣場……這些彌足珍貴的場景已經不能重現,但是島城市民董良音用畫作記錄了下來。66歲的董良音是八大湖街道泰州路社區一名普通居民。記者近日采訪得知,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他就利用業余時間來作畫,時至今日,僅僅關于青島的畫作就有近300幅。
“我把一些比較喜歡的作品都裝幀起來掛在了墻上,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故事的。”30日,在董良音的家中,記者看到每個房間都掛著畫作,在客廳的一個案頭上,還擺放著好幾摞整理好的畫作。董良音說,他在原來的青島港務局工作了41年,在退休之前一直都用業余時間來作畫。很多人都覺得從事港口建設工作太過奔波辛苦,但是董良音卻覺得很滿足。因為他可以跟著建設隊伍到處走,也因此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來呈現青島的美景。
董良音說,他16歲就參加工作,之后由于單位有美術人才的需要,他就在單位的扶持下開始學習畫畫。后來,隨著畫功的熟練,他也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他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的作品當做商品出售,這些畫作是他的寶貴財富。
記者了解到,從上世紀60年代起創作的畫作,董良音都擇優保存了起來,其中上世紀80年代的畫作最多。在董良音的介紹下,1970年的青島第一體育場大門、1979年黃島柳溝村水產養殖廠房、1984年湛山大路農舍、1984年中山公園等場景一一呈現出來。
“你看,以前人們的著裝、老福特車、警察的制服等都很有時代特色……”記者看到,在董良音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以往青島的模樣,仿佛當時的情景就在眼前。1984年,董良音創作的水粉寫生《湛山大路農舍》中,就呈現出了如今五四廣場的過往。
雖然已經有了很多記錄青島過去歷史的畫作,但是董良音依舊不滿足。“我覺得我有必要將原來青島的一些場景通過自己的回憶和以往粗糙的寫生重現景象,讓更多人的知道青島過去的場景。”他說,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希望可以完成一次展覽,讓青島人看到青島的過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