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年來,對崔硯臻來說是不幸的,帕金森氏綜合征慢慢奪走了她的自理能力,只能常年臥床在家。然而,崔硯臻又是幸運的,丈夫王述瑾對她始終不離不棄,并用真誠的愛精心照料了她28個春秋。
手腳突然不聽使喚 “過年好,過年好!”近日,記者來到
膠州市鋪集鎮北龍池村北側的四間低矮平房,今年71歲的王述瑾快步走出來,熱情地向記者打招呼。走進屋內,躺在炕上的崔硯臻正不斷地抖動著手腳,疾病的長期折磨,讓她的臉有些浮腫變形,骨骼也嚴重萎縮,手指、腳趾等關節變形彎曲。
“1987年麥收時節,妻子突然感覺手腳不聽使喚。”王述瑾回憶說,那時田里和家里的活兒多,就以為是累著了,也沒當回事。直到當年秋天,妻子覺著渾身無力,什么都不能做了。意識到病情的嚴重后,王述瑾帶著妻子跑遍了鎮上和市里的大小醫院,或診為勞損、或診為偏癱、或診為腦血栓,反反復復就是治不好。所謂病急亂投醫,無奈之下王述瑾甚至帶妻子四處尋醫“問神”,“只要聽說哪里能治,我就帶她去。”
直到1993年,王述瑾幾經周折找到在青島紡織醫院工作的遠房親戚,為妻子做了一次徹底檢查。一位已退休的老大夫看了檢查報告后告訴王述瑾,這個病是帕金森氏綜合征。目前這種病癥只能以藥物或手術加以改善、緩解,無法根治。
怕影響子女擔起重任 “子女都已成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影響他們。”妻子癱瘓后,王述瑾每天早早起床,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妻子的吃喝拉撒睡自不用說,燒水、煮飯、炒菜、洗衣服、打掃衛生……他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除此之外,平時王述瑾經常幫妻子按摩、鍛煉肌肉,每隔1小時為她翻一次身,28年來從未讓妻子得過褥瘡。妻子大小便勤且不能自理,也都是老王幫助打理,時間長了妻子的一聲呻吟或一個動作,老王就知道她要干什么。“伺候她就得跟伺候嬰兒一般,要耐心和細心。”談話期間,王述瑾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妻子。
王述瑾的堅持和付出讓妻子感動不已,談到傷心處,炕上一直未出聲的崔硯臻竟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別看她看不見,不能動,但耳朵還是能聽見一點的。”王述瑾一邊向記者解釋,一邊拍拍妻子以作安慰。
“誰也沒有我知道怎樣服侍她。”老王說,現在妻子一時離不開他,他也一時放不下妻子,將妻子照顧好了,孩子們抽空回來一次起碼可以喊聲“媽”,這也還是個完整的家。
“我走了,誰照看她?” “又一年開始了,我也已經71歲了,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比她先‘走’,到時候誰來照顧她呢?”望著妻子,老王的眼睛濕潤了。前些年,王述瑾一邊要下地干活維持生計,一邊還要回家照顧妻子,身上擔子雖然重,但他毫無怨言。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常年積勞,王述瑾的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心臟病、高血壓、腿疼等毛病讓王述瑾感覺對妻子的照顧有些力不從心。
“現在自己也有病,已經不能種地了。”王述瑾說,自己和妻子只能吃一些最普通的藥,即便如此每年醫藥費也要2000元左右。幸好兒女都很孝順,時常回家看看并給一些生活費,另外還有政府給的每人每月115元的基礎養老金,盡管生活艱辛,但在王述瑾看來,這樣的生活雖然平淡卻也幸福,“有兒有女,孫子也已經13歲了,還有什么不知足。”
談到今后的打算,老王說,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不想麻煩任何人,要親自照料妻子,因為只有自己能聽懂她的“話”。“現在不想別的,就希望老伴兒的病能稍微好一點,在家里能有個人說說話。”
文/圖 記者 鮑福玉 通訊員 劉偉 張勁弓
■鏈接
八旬老太爬山摔倒市民發現急伸援手 半島網3月6日訊(記者 王洪智 實習生 段碩) 6日凌晨5時30分許,天還沒有亮,一八旬老人在浮山鍛煉時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所幸被熱心市民及時發現,并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經初步檢查,老人右腿胯骨骨折,需住院觀察治療。
“有個老太太在浮山上鍛煉身體,不知怎么摔倒了。”6日凌晨5時30分許,市民李先生撥打本報熱線96663反映了此事。據李先生介紹,當時老太太半躺在路邊,身體不能動彈,周圍圍了四五個人,老太太的神志還算比較清醒。現場的熱心市民想幫著聯系家人,但老人身上沒有帶手機,而且她又記不起家里的電話。
隨后,記者趕到齊魯醫院青島院區,此時老人正躺在急診室的病床。據了解,老人姓朱,已經80多歲了,就住在附近的浮山后五小區,多年以來,每天早上都到浮山鍛煉身體。當天凌晨4時30分許,她像往常一樣上山鍛煉,走了大約一個小時,便感覺身體有些疲憊,體力不支腿腳不聽使喚,一不小心摔倒在地。
(請本文線索提供者李先生到本報領取線索費30元)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