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臨近,京城處處彌漫濃濃的年味兒,大小廟會張燈結彩準備迎客,商家購銷兩旺,紅紅火火。可您是否注意到,現在北京人的年俗已經和幾十年前大不一樣。年近七十的北京民俗專家王作楫說,粗粗算來,年俗已經在三個大的方面發生了變化。
從辦年貨三部曲到一站齊 北京人過年是從臘八以后開始的,籌辦年貨是開始過年的標志。“我小時候,因為還沒有冰箱,家家戶戶買年貨都有三部曲。”這三部曲是指臘八以后,開始買接神祭祖的東西,如香火等;臘月廿三以后,開始買送禮的茶葉、煙酒、糖果、點心等干貨;最后,是臨到除夕買雞鴨魚肉蔬菜。
現在呢?“首先是接神祭祖的東西已經不買了,只保留了鞭炮。”王作楫說,另外,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買年貨基本都是去超市集中采購,一兩天工夫就都齊活了。最近幾年,很多人在飯店訂年夜飯,連買菜都省了。“不過,今年,很多人又發現在飯店吃年夜飯也有很多問題,又開始回歸傳統,準備在家里做著吃。”還有,拎著禮品登門拜年的習俗,在很多年輕人那里也簡化為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了。
從小年封戲箱到不間斷演大戲“官家封印”、“戲班封箱”,這是幾十年前北京人過年時最常見的現象。舊時梨園,一過臘月廿三,大戲班就不再演戲了,臘月廿三的戲叫“封箱戲”。演完后,還要舉行一個儀式,把裝著服飾、道具的戲箱封存起來。待到大年初一,戲班中無論老幼、無論名氣如何,所有演員都要登臺,演“開箱戲”。這“開箱戲”一般都是應節戲,比如鼠年就會演《五鼠鬧東京》等。
現在,無論是梨園還是西洋樂團,都不會輕易放棄春節前后的黃金期。以北京京劇院為例,除了大年三十當天不演,從臘月到正月過完,檔期都排得滿滿的。
從關張六天到商家旺季 王作楫小時候過年,最喜歡看的就是初六商家開張。在東四十條、北新橋地區,正月初六清晨5時多,貼著“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等對聯的鋪門一個個打開。“老板帶著賬房、管庫房的人站在店門口,手中高舉算盤,晃出嘩啦嘩啦的響聲,預示財源滾滾。所有的伙計都用秤桿敲擊秤盤,給他們伴奏,整條街都是這樣的聲音。太好聽了。”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初一到初六,商家不但不休息,還會推出各種促銷信息,春節期間已然成為銷售旺季。王作楫說,年俗是活態的,是隨著人們生活變化而變化的。但,團圓、和諧、吉祥的春節文化內涵會永遠伴隨著人們。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過大年網事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