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臨沂現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 九旬老革命珍藏63載

2015-01-09 13:54   來源: 沂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記者 袁文瀟 通訊員 杜愛峰

  近日,平邑縣鄭城鎮后水灣村93歲高齡的陳成連老人,當著兒女們的面,從墻縫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個小布包裹,一個封塵63年發黃了的《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呈現在兒女們面前。盡管紙張早已泛黃,但這一歷史證件,牽引的是一位年逾九旬老人的革命人生,折射的是中蘇之間那段深沉而厚重的歷史。

  戰場不怕死 榮頒會員證

  8日,沂蒙晚報記者來到陳成連老人家,一進家門,就見老人在用高粱穗扎掃帚,掃帚把是需要較大力氣用繩子勒緊才行的,看上去老人的掃帚把勒得好輕松,除了耳朵有點背,眼睛還不花。談起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陳成連老人打開了話匣子。“這個證是用生命換來的。”1947年冬天,解放軍南下,途中戰役不斷,需要在南下途經的地方征集擔架隊,在戰場上搶運傷員。當時,陳成連在村里第一個報名參加,并協助部隊動員15名年輕人參加,陳成連被選為這個村擔架隊隊長,跟隨部隊南下。1948年11月5日,碾莊戰役打響,為淮海戰役拉開了序幕,光他的擔架隊在炮火中搶出的傷員就有200多個。

  在戰場上,陳成連不怕死,總是沖在前頭,按照命令一般在戰場上擔架隊是臥在戰斗部隊后,看到有解放軍受傷,就起來把傷員搶下戰場。可陳成連耐不住性子,盡管子彈在頭上飛,他也不害怕,有了傷員他就向戰場外背,回去后再捎上一箱手榴彈上前沿。戰斗打響的第二個晚上,他找到跟隨的連部連長說提個意見,連長把他帶到指揮部去見領導。“我見領導就說,能否給擔架隊隊員發槍,參加戰斗,邊打仗邊搶運傷員。”陳成連說,“這時一個中年首長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小伙子,白天的戰斗中,你的勇敢我在千里眼里都看到了,你的心情我們理解。但是都來扛槍打仗,誰來抬傷員?戰斗打響后你們擔架隊一定要在前沿陣地后面,一定要臥地,這樣才安全,看到有了傷員再去搶下來。’隨后,他掏出筆來問我是哪里人,我把地址和名字告訴了他。”這時,指揮部里有戰士送來了幾十面小紅旗,這位首長拿起五六桿小紅旗對陳成連說,明天聽到飛機聲,你們就把紅旗在陣地上高高地舉起來,會有好戲看嘍,這是給你們擔架隊的任務。槍沒要來卻領來了幾桿紅旗,陳成連直想不通。

  第二天,當聽到嗡嗡飛機聲時,陳成連的擔架隊就把紅旗對著飛機搖,果然飛機向陳成連搖紅旗的地方投了好多帶著大箱子的降落傘,箱子全是餅干等食物,戰士們都高興地跳起來。原來當時我軍截獲和破譯了敵軍電臺信號,敵人陣地上還沒來得及舉紅旗,我軍先舉了,順利截獲了敵軍的供給。陳成連擔架隊跟隨部隊從碾莊一直把國民黨趕到長江口,完成擔架任務后,他們于1948年臘月二十九趕回了家,后來才知道碾莊戰役是粟裕將軍指揮的。

  全國解放后,陳成連在家安心參加集體勞動。“1953年2月,崮安鄉支委來人讓我去趟鄉里有事交代,一位鄉領導接待了我。”陳成連說,鄉領導告訴他,自從參加完碾莊戰役后,有位上級首長十分關心他,打聽到陳成連已回家了,他就放心了。1951年10月這位首長把陳成連列為中蘇友好關系協會會員,但當時這個證沒有發給他,經過兩年的培養,地方上看到陳成連熱愛勞動,為人熱情,是位好農民,這才把中蘇友好協會的會員證發給他。“我問這位首長是誰,鄉領導說,你知道有位首長關心你就行了。所以這個領導是誰,至今我不知道。”陳成連說。

  精致證章折射中蘇友好情誼

  近日,陳成連當著兒女們的面,從墻縫里掏出一個小布包裹,一個封塵63年發黃了的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呈現在兒女們面前。陳成連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譽,也是我最大的驕傲,證在人在。估計此證現存已為數不多,希望你們好好保留下去,作為那個年代真實的歷史見證。”

  時隔60多載,當陳成連在沂蒙晚報記者面前攤開那本已經泛黃的會員證時,藍顏色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印章朱紅鮮艷,十分醒目。會員證為三折頁六面,印刷字體為淺黑色,約10厘米長,寬約6厘米,顏色已發黃。首頁寫著“中蘇友好協會(山東省)會員證”,中間的紅旗上有毛澤東主席和斯大林畫像。封面的中間一頁是會員使用規則,最后一頁是“本會宗旨”及“會員權利與義務”,是繁體字。證件內頁的第一頁手寫有證件所有人的姓名、年齡、籍貫、性別、職業和會員證號碼及發證日期,編號為4119668,下邊是“會員入會志愿書”和貼照片的地方。內頁的第二頁為會員轉移登記,第三頁為繳納會費的記錄。

  大家都不理解,老人為何將此證藏了這么多年才拿出來。“解放了,平安了,當年眼看著戰場上不少年輕人英勇犧牲,想起來我就很難過。這點榮譽不算什么,我聽黨的話,不搞特殊,不炫耀自己。”陳成連老人解釋道。

  ◎相關鏈接:

  中蘇友好協會背景

  中蘇友好協會于1949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會議選舉劉少奇為會長,宋慶齡、吳玉章、沈鈞儒、李濟深、郭沫若、張瀾、黃炎培七人被推舉為副會長。同時選出理事197人,培養和發展會員70萬人,其中既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干部,也吸納了民主黨派的領袖與骨干。中蘇友好協會的宗旨是:“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中蘇兩國文化、經濟及各方面的聯系和合作以及加強中蘇兩國在爭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爭中的緊密團結。”到1953年6月停止頒發個人會員證,改成各黨派、人民團體和軍隊集體入會。1957年中蘇友好協會并入黨委宣傳部門兼管,1960年,蘇聯單方撕毀合同、廢止與中國的科技項目,中蘇友好協會作為宣傳機構的使命走到盡頭。1960年2月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移交國務院外事辦,因此中蘇友好協會開始向對外文化交流機構轉型。

   [編輯: 張珍珍]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