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龍敏飛 為了把食客變成回頭客,湖南等地一些火鍋餐廳常年暗中往鍋底里放罌粟殼、罌粟粉;向來“高大上”的科研院所,最近被查出達到院士級別的科技工作者造假套用科研經費……近年來,“職業底線”成為社會熱詞。“黑心食品”頻出、醫生收回扣、會計做假賬……人們普遍感到職業底線在下滑。“職業底線”為何會頻頻失守?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靠什么守住我們的底線?(11月7日《人民日報》) 按理來說,一個行業有一個行業的底線 ,這是不能逾越的“紅線”。遺憾的是,一些從業者頻頻突破職業底線的尷尬現實,又確實存在。當各行各業的底線頻頻“失守”,這會形成一個“互害”的生態圈,而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一起起職業底線“失守”事件的背后,公眾尊嚴感與安全感的缺失,是完全可以感知的。于是,一個個奇特又滑稽的場面頻頻出現:我們在一起事件中,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角色;但在另一起事件中,又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作惡者的角色。我們一邊對職業底線“失守”之人深惡痛疾,另一邊自己又常常變成自己所痛恨的那種人。這其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仔細審視不難發現,之所以職業底線頻頻“失守”,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在行業內部,沒有足夠的監督與監管機制,沒有形成一整套的約束機制,沒有“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甚至還會出現“逆淘汰”的情況;二則,在行業外部,也沒有足夠的懲戒機制。
在這樣的現實尷尬下 ,破解“職業底線頻頻失守”的難題,顯然是必須之舉。讓“職業底線”成為真正的“紅線”,也應成為一種制度設置。而要做到這,一方面,顯然是讓一切的治理都回歸到法治渠道,無論是什么行業的從業者,一旦突破底線,就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則是要給予一些“利誘”,對于一些行業的優異者,可以給予一定的現實利好,營造“優勝劣汰”的現實氛圍,如此,從業者才會自覺地呵護職業底線。也唯有如此,“互害圈”才會打破,職業底線頻頻失守的困局才會破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