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利權 10月28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 、基本原則,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先進國家走向文明和富強的共同經驗,對于深受兩千年封建傳統影響,“人治”、“ 明君”“青天”等思維根深蒂固的中國來說 ,法治的意義無疑更為重大而深遠。可以說,對于站在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歷史節點上的中國而言 ,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就是跨越改革深水區,奔向民族復興之路的兩條腿,二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改革駛入深水區尤須法治護航,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剛剛啟動,我們面對的任務之重、挑戰之多可謂前所未有,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乃是事半功倍的務實之選。十八大以來,廢止勞教、弱化信訪考核、轉變政府職能、推行司法改革等舉措,每一項都備受矚目、影響深遠,極大地增強了公眾對法治的關心和信心,也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對法治中國的未來越來越充滿期待。如今,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以更為詳細、更為大膽、更為堅決的姿態,將“依法治國”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其中許多針對性強、可操作性高的措施,比如確立國家憲法日、設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等,都將為改革攻堅克難注入新的力量,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公眾權利增加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從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幕到如今《決定》發布,“法治”恐怕是輿論場里討論最多的話題——普通如你我,卻為何對它如此關注?原因正在于,“依法治國”不僅是宏大的社會命題,更是切實具體的民生福祉,它關乎國家大局更關乎百姓生活。法治建設雖然屬于政治體制改革范疇,但與經濟改革和民生事業息息相關,隨著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推進,它釋放的改革紅利必將讓每一個人受益。而另一方面,“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依法治權”,最大限度地約束“官權”,最大限度地保障“民權”。
當法治成為國家的信仰,當法律成為社會運轉的基石,當法條成為每一個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桿秤,那么,政府部門就會有邊界意識 ,官員自會生起戒懼之心,社會也會講規則、守規矩,如此,身處其間的民眾才會有一種踏實確定的安全感。如此,當人們再一次面對暴力拆遷、環境污染、官員腐敗、食品安全,當人們再一次遭遇莫測的風險,像念斌、浙江叔侄那樣蒙受“冤屈”,才不會惶恐失措、求告呼號而無門 ,而是淡定且堅定地拿起法律的武器,堅信每一件違背公平正義 、國家法律的事情都必然受到懲戒 ,這是公民成熟的標志,也是法治社會成熟的標志。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