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在論壇現場進行討論。記者 孟達 攝
10月25日是中國海洋大學90年
校慶,為迎接校慶的到來,18日中國海洋大學特舉辦第三屆“科學·人文·未來”論壇。論壇以“教育實現夢想”為主題,由著名作家、國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海洋大學顧問王蒙先生擔任主席并主持,邀請19位文史哲專家以及科教、企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展開高峰對話,共同討論教育與人的成長和國家民族未來話題。專家學者們從科學和人文兩個大方向出發,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和研究領域,對當下的教育問題和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與學生互動。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 高考是最不壞的制度 18日上午,在第三屆“科學·人文·未來”論壇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以《教育有未來》為題,和在場3000多名師生共同探討了中國當下的教育問題。“我想談到中國的教育心情都是這樣五味雜陳,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在為自己史無前例的成就感到由衷驕傲的同時,需要我們冷靜的甚至要帶有悲壯色彩,提前看到這個民族和國家,在走向未來的途中,開始面臨的史無前例的問題和困境。”一開場,錢文忠教授就指出,當下中國的教育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
錢文忠教授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句非常滑稽的、完全沒有邏輯的口號。他指出這只不過是一句商業廣告,引誘學生家長為各種教育培訓支付自己的勞動血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著教育被市場化、商品化、泛產業化的嚴重挑戰。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文藝不要做市場化和商品化的奴隸’,我想,教育更不能做市場化和商品化、產業化的奴隸!”
錢文忠教授表示,要想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先要搞清楚教育和教養的區別,“我們沒有認識到教育無非是手段,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我們這個古老和苦難深重的民族越來越要有教養。”對此,他指出當下很多大學生學歷很高 ,但是沒有教養、不夠文明,這就暴露了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至于中國的教育究竟該怎樣去改革,錢文忠教授表示中國教育面臨的所有問題,是高考制度一根定海神針決定的,中國的高考制度不改,中國的教育基本上不能改。
“但是,我們都是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我們又得清醒地認識到,高考雖然不是最好的制度 ,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錢文忠教授表示自己呼吁高考能返回到“裸考”年代,取消一切加分,取消一切似是而非的所謂素質的考量。“高考是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維護社會各界自由流動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被突破,如果高考不看分數,那么,北大、清華、復旦、中國海洋大學將很難看到平民子弟的身影。”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 10年填海造地面積增近7倍 在論壇上,除了教育問題,另一個備受專家學者和師生關注的就是環境問題。“沈國舫院士曾指出,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現象,我們要建設小康社會,最大的制約因素、最難解決的問題、最有可能到了時間節點實現不了的目標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出席論壇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開場就告訴大家,中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非常嚴峻,亟待解決。
他指出,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目前我國濱海濕地面積減少了近60%,紅樹林面積減少73%,珊瑚礁面積減少80%。“目前長江口已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極難恢復的永久性近岸死區,珠江口也是如此。”同時孟偉教授也指出,海洋生態也正在惡化,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間,填海造地12萬公頃以上,相當于2002年以前的7.9倍。
“因為我們發展的模式出了問題,導致環境不斷出現問題。”孟偉教授表示,剖析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歸根到底是由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考慮如何平衡環境與經濟發展,用可持續發展來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至于怎樣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環境和生態,他指出具體的就是要做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而做到這些,就需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做到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同時他還用德國博登湖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告訴大家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健康換來GDP的增長 ,要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上。
同時,作為中國海洋大學的校友,孟偉還指出我國的生態學教育應該進一步聚焦,提高生態保護類專業的比例,要增加過程控制學科的內容,要大力提升環境管理類學科建設水平,要加強地球科學中相關的地學、海洋學領域的教學。
同樣的,針對環境問題,今年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也在論壇中進行了探討,他以自己從事林業研究的經歷,向到場師生闡釋了自己畢生追求的綠化祖國的夢想。他指出中國的綠化事業遠沒有到頭,“森林面積還不夠大,質量還不夠高,新的經濟發展又引出了許多新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祖國的綠化事業需要有志者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記者 李飛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