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1.建筑都要節能少污染 綠色生態城區,老百姓住的房子首先要綠色。指標體系要求,新建建筑必須100%是2012年后國家、地方認可的綠色建筑,其中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要達到30%。綠色建筑就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讓人們居住得更健康、更高效的建筑。
"自2012年起,青島開始采取鼓勵與強制并舉的政策,推動綠色建筑的推廣應用,今年起,所有政府投資的公益性項目和保障性項目將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市節能與墻體改革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家綠色生態城區的最低要求是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面積占總體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這就意味著,性能更加保溫的護圍結構、低輻射玻璃窗、節能電梯、透水地面、新風系統等生態科技元素將走入更多綠色生態城區居民的家庭。
此外,綠色生態城區新建居住建筑的節能指標也將達到75%,即在當地1980年至1981年住宅通用設計能耗的基礎上節約75%。目前青島市正在編制居住建筑節能75%實施細則,且有望近期出臺。
2.保障房比例不低于20% 為加快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指標體系要求,綠色生態城區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比例要多于或等于20%。
據悉,青島市從2008年開始實施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即凡是規劃為住宅的房地產項目,都要按照比例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按照規定,新增建設用地規劃為住宅的,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建;城區改造項目,扣除拆遷安置用房后,按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搬遷企業用地規劃為住宅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按25%、30%和45%的比例配建。
3.公共設施全部無障礙 指標體系要求,綠色生態城區里,包括城市道路、居住小區道路、公共建筑、公共服務設施、高層和中高層住宅和公寓等必須100%擁有無障礙設施。按照要求,公共建筑場地主要入口、水平通道、公共廁所等應進行無障礙設計;居住區主要出入口、公共通道、樓梯、電梯等應進行無障礙設計;坡道、盲道、公交車、人行天橋及人行地道等應進行無障礙設計。
4.小區一公里有托兒所 買新房,市民最擔心新建小區里沒有教育、醫療、健身等配套設施。指標體系要求,綠色生態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率要達到100%。社區1公里半徑范圍內,幼托、小學、免費開放的體育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必須一應俱全。按照要求,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公建)應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類設施。配套公建的項目與規模,必須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并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期交付。
5.人均公共綠地16㎡ 人均公共綠地是城區良好載體。指標體系指出,住建部規定城市規劃建成區綠地率要達到3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6平方米以上。目前,青島市郊區森林覆蓋率35.37%;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5%、綠地率37.67%、人均公共綠地14.53平方米。作為綠化環境較好的青島城區,在規劃期內大力發展公園綠化,有望把人均公共綠地提升至16平方米。
6.上班路上只花半小時 綠色出行即人的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單車和步行等各種方式,是生態城市的必然要求。綠色生態城區指標體系中,對綠色出行率這一指標賦值≥80%,這樣的標準也對公共交通體系的規劃提出了嚴格要求。
據悉,倡導以綠色交通為主的出行模式,城區規劃中需重視住區主要出入口、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的設置及城市交通網絡的有機聯系。根據調查,居民步行到公共交通車站的平均時間為4—5分鐘,也就是說公交站點300米服務圈的規劃最為關鍵。
市城鄉建設委負責人表示,為推行慢行交通,在"十二五"期間,青島市城市基礎設施將重點發展道路工程建設。至2015年,人均道路面積將達到23平方米,全路網容量增加1200萬標準車公里/日。綠色生態城區中的慢行交通路網密度要求高于等于3公里/平方公里。
"平均通勤時間≤30分鐘",指標體系中的這一賦值令人眼前一亮。市節能與墻體改革辦公室負責人解釋說,這項指標指的是城市居民上班平均花費時間。在綠色生態城區中,居民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能夠反映城市規劃的合理性、業態分布的合理性、交通網絡的合理性、居住地合理性、環境質量以及管理的科學性。同時,上班的出行時間也取決于城市的人口規模、城市的面積大小以及出行工具等因素。
7.公共建筑裝能耗監測 能耗監測是推動能源合理利用的一項重要手段。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能耗監測系統能促使高耗能公共建筑按節能方式運行,有助于對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實施節能改造。自2012年,青島啟動完善大型公建監管平臺建設,200棟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監測,已經裝上了能耗分項計量裝置。今后,綠色低碳生態城區里,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部納入用能監測范圍。(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