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勇 廣東省深圳市原大鵬新區(qū)葵涌街道黨工委委員、綜合執(zhí)法隊隊長張慶云涉嫌受賄一案,8月7日在深圳福田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張慶云歸案后 ,主動退贓90萬元,但最終被指控收受賄賂人民幣19萬元、港幣30萬元。此后張慶云多退的“贓款”又被返還給張慶云本人,目前已返30萬元。(8月8日《南方都市報》) 貪官案發(fā)之后退贓90萬元,結(jié)果司法判決之后,居然將貪官上繳的30萬元“贓款”返還給貪官。這樣的司法判決,看上去確實很像是法院在斷糊涂案,甚至是在幫助貪官脫罪減刑。不過,就事論事,“贓款返還”未必就是糊涂案,相反恰恰可能是依法審判,是法治的回歸。
貪官在案發(fā)后退贓90萬元,雖然在名義上叫退贓,但在法律定性上,并不等于貪官上繳90萬元全部屬于“贓款”。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只要貪官能夠說明錢財?shù)暮戏▉碓矗筒粚儆谮E款。反之,不管多少錢,只要貪官說不清來源,就屬于贓款。說不清來源的贓款,即便不是貪污、受賄所得,依法應按照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追究法律責任,而不是返還了之。換言之,30萬元“贓款”返還給貪官,從法律角度說,意味著這30萬元不屬于贓款,而是屬于貪官能夠說清財產(chǎn)來源的合法財產(chǎn)。既然是貪官的合法財產(chǎn),返還并無不可,是保障貪官合法權益的必要舉措。
然而,公眾最關心也是最擔憂的問題是,返還給貪官的30萬元“贓款”,不是紀檢部門經(jīng)過認真調(diào)查和法院經(jīng)過認真審理之后,確定屬于貪官能夠說明來源的合法財產(chǎn),而是貪官說不清來源的贓款,但紀檢部門和法院卻直接當成合法財產(chǎn)進行認定并進行返還處理。從這個角度說,要打消公眾對“贓款返還”的質(zhì)疑,樹立司法公信力,紀檢部門以及法院應當給公眾一個交代,說清返還給貪官的30萬元具體原因和細節(jié),不讓公眾胡亂猜測。
部分貪官為了爭取在司法判決中獲得從輕判決,會把自己以及家庭的合法財產(chǎn)當贓款上繳,這種情況近年來并不少見。紀檢部門和法院對此必須多一個心眼,要積極調(diào)查多出的贓款部分,查清真實來源,確實不屬于贓款的,依法返還給貪官,這既是提升自身公信力和威信的需要,也是還貪官清白的責任要求。當然,這一切都要公開,否則就會引起誤解,招致爭議,讓工作和努力付之東流。
半島網(wǎng)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