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卡上很多顏色的縫紉線在市面上買不到,這讓趙蓮萍有些犯愁。
趙蓮萍正在刺繡。
一個普通的針頭,一把五顏六色的縫紉線,一塊白色的布料……看似簡單的材料,在趙蓮萍一雙巧手的穿引下,繡出一幅幅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
作品。她刺繡出的作品還被親人帶到美國 、英國等4個國家,贈與這些國家的朋友。讓外國的朋友了解了中國青島的民間文化,從中也了解趙蓮萍。
從愛好畫畫到愛好刺繡 今年51歲的趙蓮萍,是土生土長的
萊西人,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家庭婦女,在別人眼里卻很不一般。“趙蓮萍能在布料上刺繡,感覺就像畫上去的一樣。”記者在新村社區(qū)打聽時,提起趙蓮萍,附近的居民都很熟悉。
7月24日上午,走進趙蓮萍的家中,記者看到一幅幅裝裱好的刺繡作品掛在墻上,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掛在東面墻上的一幅人像刺繡,從神態(tài)到動作,仿佛被賜予了生命力一樣,全神貫注地看著遠方;西墻上的山水圖,有種讓人身臨其境之感。
記者采訪時趙蓮萍也沒停下手中的活兒,她正在客廳的茶幾上進行刺繡。記者看到 ,趙蓮萍刺繡的工具很簡單,一個普通的針頭、五顏六色的縫紉線和一塊白色的布料。
談起創(chuàng)作,趙蓮萍告訴記者,從小她就很喜歡畫畫,不過平時只是隨便在紙上畫畫,直到在街頭上看到十字繡時,她才有了自己的想法。
“當時被各種美麗的圖案所吸引,我就在想,是否能用自己的方法來繡出這些圖案。”趙蓮萍說,回家后她便找來家里常用的針頭、縫紉線和白布,開始了探索之路。
刺繡不易,引線得反復(fù)好幾遍 然而這條探索路要比想象的難許多。趙蓮萍說,在刺繡的過程中,眼睛要時刻緊盯著針頭,一針一針在白布上繡,如果繡偏一點,圖案就花或者出現(xiàn)漏點,影響圖案的完整性,可以說刺繡的整個過程注意力都要十分集中。
“一連盯上十幾個小時,眼睛酸痛的感覺真不知該怎么形容。”趙蓮萍告訴記者,因為眼睛受不了,她曾經(jīng)想過放棄,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就這樣堅持下來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前可以坐在桌前繡好幾個小時,現(xiàn)在每兩個小時就要休息一下。
說著,趙蓮萍為記者演示了她如何刺繡。“首先是引線。”只見趙蓮萍一手拿著縫紉線,另一只手拿著針頭。記者注意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引線過程,趙蓮萍重復(fù)了好幾遍。“這么多年了,眼多少有些花,動作肯定不如以前了。”趙蓮萍笑著說。
引好線后,趙蓮萍在之前白色布料上已畫好的輪廓上進行刺繡。趙蓮萍告訴記者,在刺繡前,自己要選好要繡的圖案,這些景色都是取自報紙、雜志以及畫報上所拍攝的圖案。“針頭一個來回,一個點就完成了。”趙蓮萍告訴記者,這個簡單的動作,通常一幅作品要重復(fù)上萬次。
20年執(zhí)著于刺繡這一件事 隨后,趙蓮萍將她新繡的牡丹圖呈現(xiàn)在記者眼前。記者注意到,相比其他作品,這幅牡丹圖的花蕊部分,顏色有些不一樣。
“刺繡過程也是上色的過程,但很多顏色的縫紉線現(xiàn)在都買不到了。”趙蓮萍告訴記者,她刺繡用的東西都是取自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花蕊部分本想刺黃線 ,但黃線早已用完,一直沒有買到,只能刺相似的顏色,這使得牡丹圖的整體效果出現(xiàn)了瑕疵。
趙蓮萍說,嚴格來說,每種顏色的縫紉線又分為不同的色澤,雖說是一種顏色,但色澤上卻有淺有深。“我這有個色卡,每次都是按照這個色卡來購買,上面每種顏色都有明確的標識。”趙蓮萍說,前幾年縫紉線她都是去青島一家廠子購買,但這家廠子不久前關(guān)門了。為了能買到合適顏色的縫紉線 ,趙蓮萍跑遍了青島很多地方,卻都沒有買到。
曾經(jīng)趙蓮萍想過用絲線代替縫紉線,效果卻不如縫紉線 。“繡出的作品反面空隙大,不牢固。”趙蓮萍說。面對刺繡創(chuàng)作上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趙蓮萍一直堅持著。都說做一件事不難,難得是用心做好一件事 ,對于趙蓮萍而言,她早已把刺繡當作自己的事業(yè)來經(jīng)營。
“細數(shù)起來,刺繡進入第20個年頭了。”趙蓮萍笑著說,這20年就專職干這一件事情了,目前她的刺繡作品在萊西也算是小有名氣,自己也感到很欣慰。
>>>成績
小小刺繡作品連起四國情 道路不平坦成就不平凡。20年來,趙蓮萍大大小小的刺繡作品超過30幅,在她看來,每一幅作品都是她用心去做,也顯得格外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趙蓮萍刺繡出的作品還被親人帶到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這4個國家,讓外國友人了解了中國青島的民間文化,從中也了解了趙蓮萍。
趙蓮萍告訴記者,女兒和丈夫之前都在國外待過,通過他們很多作品被帶到國外,讓國外友人感受中國的民間文化,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外賓來青島時,見到她的刺繡作品也十分喜歡。為此,趙蓮萍也將作品作為禮物相贈。
“作品能走出國門,我感到很自豪。”趙蓮萍激動地說,作品的創(chuàng)意都是取自民間,民間文化能到國外,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種肯定,對于這條刺繡路,她還會一直堅持下去
文/圖 記者 張強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