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軍 7月23日上午的一場大雨讓不少島城市民措手不及,也給道路交通帶來了巨大的考驗。面對市政設施難以“消化”的及膝積水,不少熱心人站在水里疏導交通,守在古力旁提醒路人,體現了雨災面前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客觀上避免了“行人掉進古力”、“車輛被淹熄火”之類的險情。
其實,任何一個城市用來
防雨減災的市政設施總有一定的承受極限,總有相對薄弱的區域環節,不能一味指望靠現有硬件設施來及時處理所有問題,所以群眾的主動參與恰恰是彌補市政設施短板的有效手段:雨篦子被垃圾堵了,順手清理一下;古力沖跑了,放個警示標志;車輛水中熄火了,幫著推出去。如果把防災減災比喻成人體,市政設施就是骨骼、主干,而群眾的種種熱心舉動就是在疏通著細微末端的毛細血管,這是構成整個防災減災體系正常運轉的基礎性組成部分。在壞天氣面前,如果更多的群眾做出善舉,這匯集起來的正能量將是對抗災害最有力的武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