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擇地而棲 時間:1934年9月下旬~1935年底
地點:原萊蕪路和金口二路
代表作:《櫻海集》
老舍故居遍布海內外,除了北京的老舍故居外,重慶、濟南等地都有老舍的寓所,就連倫敦也已確立——倫敦西部靠近諾丁山的荷蘭公園內的圣詹姆斯花園31號,其中“老舍”兩字由老舍夫人胡絜青生前親筆題寫,英國750塊文化遺產保護牌中首次出現了中文。
青島也是如此,黃縣路12號的“駱駝祥子博物館”是公認的老舍故居,其實在搬到這里之前,老舍搬過四五次家。他在青島的第一個寓所,是在萊蕪路(今天的登州路10號)。1934年9月下旬,從濟南來到青島,經山大校長趙太侔事先協調,老舍夫婦帶著女兒舒濟落腳在山東大學的西北處,也就是今天的萊蕪二路與登州路的交界處,在這里住了三個多月,度過了青島歲月的最初時光。
關于這里的記錄因為時間太短,并不多,1981年3月,老舍夫人胡絜青曾來到青島,站在他們在青島的起點上,她思緒萬千、百感交集地說:“1934年的初秋,我們全家從濟南到青島,住在山大身后的一座洋式平房里,這所房子,當時位于萊蕪路,現在是登州路10號甲。如今的這一帶,已是樓房成片,人口稠密的所在了;四十多年前,卻比較空曠,我們一家孤零零地住在這里,四周沒有多少人家,不甚方便。”近日記者再次走訪了登州路10號,這里熙熙攘攘,大小店鋪林立,行人穿梭來往,好不熱鬧。平房?難覓其蹤,早已化作瓦礫,鋪墊在樓宇之下。不過,當年的景象顯然有些凄涼,人少不便和離海頗遠使得老舍一家只在此地停留了3個多月,便另覓他所了。老舍留在這片高地的文學作品很少,主要是因為忙于山大的教學,無暇創作大量作品。
尋覓中,金口二路的一座小樓(今金口三路2號乙)吸引了老舍的目光,此地東臨匯泉灣,西望青島灣,南面是海濱公園(現在的魯迅公園),置身花海,風景優美,實屬寶地,甚契合老舍的創作心境。在《櫻海集》的序中 ,老舍這樣描述新家:“開開屋門,正看鄰家院里的一樹櫻花,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隙空看見一小塊綠海……大門向東,樓本身是南北向。房東住在樓下,我們住在樓上。樓上除去廚房、廁所,還有四間:有陽臺的一間是我們的臥室,隔壁是書房……”從書房西窗能夠眺望大海,這座小樓曾經出現在吳伯簫和臧克家的回憶中。優美的環境,給予老舍創作靈感,在“櫻海雅舍”里,他作品豐富,創作出短篇小說《上任》《犧牲》《柳屯的》、中篇小說《月牙兒》等,編入《櫻海集》中。獨子舒乙也出生在這里。鞏升起告訴記者,在搬入黃縣路12號之前,老舍還曾經搬過兩三次家,時間都很短,“加起來也就一個多月,具體的地點已經無從考證,但主要是在小魚山周邊”。
第三幕:小樓里大世界 時間:1935年底到1937年8月
地點:黃縣路6號(今黃縣路12號)
代表作:《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
“終生難忘黃縣路6號!”1981年,胡絜青回到黃縣路寓所,擲地有聲地說出這樣一句話。顯然,她的腦海中映入的是在此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在今天的我們聽來,帶有一種難以言表的酸楚,淚水不由得溢滿眼窩。
老舍住在這里的時間并不長,由1935年底住到1937年8月13日,大概也就是600多天,普通的小樓,本可以淹沒在島城的紅瓦綠樹當中,然而鴻篇巨作《駱駝祥子》的問世,讓這里散發出奪人的光芒。記者沿著老舍的腳步,在黃縣路徘徊。黃縣路不長,且拐彎抹角。其實在來之前,對這條路早有耳聞,隨著國立青島大學的開創,這一帶成為大學校長和教授們的棲居地。雖有爭議,不過魯海還是認為國立青島大學的首任校長楊振聲的故居在這里,趙太侔、校醫鄧仲存也住在同一棟樓上。在這周邊,名人故居分布得錯落有致,一座小石橋連接起他們之間來往和交流的要道。這里叩擊的人文足音已經遠遠超越了有限的距離。
黃縣路12號是老舍在青島時最后一處住所,也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故居舊址。在這棟二層小樓房,房東住樓上,老舍一家住一樓的四個房間。1933年到1935年,二樓的住客中有幾個孩子,竟是日后的“藝壇三兄妹”:黃宗江、黃宗洛和黃宗英。1936年初,老舍辭去教職,專心做起了“寫家”。《駱駝祥子》是他當職業寫家的頭一炮。故事源自于山大的一位同事講的一個人力車夫“三起三落”的故事。“老舍很好客,經常會邀請朋友甚至是下層勞工到他家,其中就包括人力車夫,故事的細節也來自于他們。有鄰居問老舍,這些都是你朋友嗎?老舍說他們不但是我的朋友,還是我老師”,鞏升起說。像老舍所說:由于專心,由于思索的時間長,由筆尖滴下來的是血和淚。不想,《駱駝祥子》一炮而紅。
老舍說,在山大教學讓他在經濟上度過了“黃金時代”,辭職則讓他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加上胡絜青為了照顧兩個孩子,也辭去了市立女中的教職,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老舍的身上,于是他開始向《宇宙風》雜志投稿,沒想到他卻迎來了創作的黃金時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胡絜青回憶,在黃縣路居住的這段時間是老舍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時期,在這里,他留下了4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文博士》、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
老舍心目中有“理想家庭”,在黃縣路的生活讓理想照進了現實:“深明大義”的妻子“每日有清茶,每日有微笑”,兒女繞膝,雖阻礙他“成為莎士比亞”:“我剛想起一句話,在腦中盤旋,自信足以愧死莎士比亞,假若能寫出來的話。當是時也,小濟拉拉我的肘,低聲說:‘上公園看猴?’于是我至今還未成莎士比亞”。卻能帶給他靈感和思索:“小孩使世界擴大,使隱藏著的東西都顯露出來”(《有了小孩以后》)。
現在,這里已經變成“駱駝祥子博物館”,這個名字是舒乙的創意。在舒乙先生給青島的信中提到,在俄羅斯有個以歌曲取名的“喀秋莎紀念館”就很好,非常有名。于是借鑒。館內有魯海捐贈的胡絜青的信件和畫作。1979年魯海著手寫《老舍在青島》時,就與胡絜青建立了聯系,魯海抄錄了老舍在《青島民報》“避暑錄話”上刊發的幾篇雜文,胡絜青來信表示感謝。胡后來來青島時他還曾陪同她游覽故居。1984年,胡絜青再次來青,魯海因眼疾沒能見到她,胡還專門寫信表示遺憾,并在信中提到了老舍故居的初步籌備方案。這些來往信件魯海都保存下來,并把一部分捐給了博物館。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淡季他們每天接待游客在三四百人左右,旺季大約有七八百人。“從2010年5月24日開館以來,大約有25萬人次來這里參觀過”。博物館屬公益性質,公眾可以免費參觀,也可以提前三天預約免費講解,只是因為比較難找,所以能來到這里參觀實屬不易,真正喜愛文學和老舍的游客可來此曲徑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