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承釗在展示如何制作磨齒。記者 李明 徐佳 攝
□記者 李明 徐佳
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用電動
豆漿機、打粉機來磨制豆漿和
面粉的今天,有不少人卻開始享受慢生活,寧可花個把小時去磨豆漿、磨面粉。章丘有位80后小伙敏感地捕捉住部分現代人“返璞歸真”的消費取向,將精力投放在傳統“
石磨”上,在石頭的“叮當”聲中創造財富。他制作了各種型號的手搖石磨和電動石磨,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每年賣出石磨8000多個,其中最熱銷的是直徑在20-40厘米的小型石磨。
創業 湊了8000元,28歲小伙學制石磨 在章丘市區東北5公里處的相公莊鎮,有一個不大起眼的廠房,這里就是中陽石磨的生產基地。總經理尹承釗今年只有28歲,憑著一手做石磨的手藝,從8000多塊錢起家,開始了創業之路。
“2009年12月我轉業回來,過年的時候結了婚,當時家里的錢基本上都花光了。”尹承釗說,拿著婚禮的幾千塊錢禮金,又向親戚朋友湊了幾千塊錢,他帶著8200多塊錢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入伍當兵前,他做過不少工種,學會了使用車床等機械設備。轉業回家后,一個朋友告訴他,石磨在韓國蠻有市場,加上相公莊有不少會石磨手藝的老人,尹承釗決定,“就學學怎么做磨!”
尹承釗說,因為之前有車床基礎,再加上他不分晝夜地辛勤鉆研,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就掌握了制作磨盤的基本技巧。雖然能做出石磨,但耗損卻相當嚴重,按照現在的水平,一立方米的石材可以制作近百個直徑20厘米的磨盤,但是在學習之初,尹承釗用了三立方米石材才做成功一個磨盤。
尋寶 全國漫游倆月找到最佳石材 制作石磨的手藝學會了,可是又一個難題擺在了眼前——石材的選取。“石磨對石材的要求很高,石材不好,再好的手藝也白搭。”為了找到適合做磨的石材,尹承釗背上干糧開始了為期2個月的“全國漫游”,腳步遍及北京、河北、陜西、河南、浙江、廣州,最終在河南一個戰友的老家找到了一種豆青石。
“這種石頭不僅硬度適中、耐磨,并且不含有任何放射性元素,對人體無害。我跑了很多地方,才最終選定了這種砂巖。”沒想到這種在河南用來鋪設馬路牙子的石頭,在尹承釗手里變成了寶貝。尹承釗說,這種顏色發青的石材軟硬合適,既不會因為太硬很快磨損,也不會因為太軟,在石磨磨動的時候掉渣而影響食物的品質。有了技術、有了石材,尹承釗的石磨廠就這樣開張了。
創新 現代和傳統工藝結合,效率提高6倍 雖然這個小石磨廠沒做什么推廣宣傳,但憑借師傅們扎實的制磨技藝,訂單越來越多,產量不足的問題逐漸凸現。
怎樣才能提高生產能力?尹承釗利用自己的車床技術,對制作工藝進行了改進,并打算申請專利。用純手工一天只能制作一個石磨,而依靠機械設備輔助,一人一天能制六個。
在他的廠房中,有一臺機械設備,尹承釗說,這就是自己的“秘密武器”,“現在我已經開始申請專利技術了。”
“磨齒只能手工制作。”尹承釗說,一臺磨有64個磨齒,這些都要靠人工來開鑿。工人師傅先用電鋸鑿出大體的磨齒,然后用一個大約5厘米寬的小錘,一下一下地開鑿。鑿好了的磨盤,再被移送到下一道工序:用細沙研磨,使得上下磨盤之間更加契合,并且不斷對磨齒進行修正。
雖然有機械輔助,但做一個磨盤,還是有一半時間是用來制造磨齒,而光研磨這道工序,就要花費將近一個小時。尹承釗說,一臺手搖石磨的制作有十多道工序:切割石料——數控車床、鉆床加工——鑿磨齒——研磨——鑿磨齒——研磨——安裝手柄,這幾步是最基本的。
良好的石材,精湛的工藝,尹承釗現在設計的石磨能磨5萬斤糧食,如果一般家庭使用,一臺石磨可用三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