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一路上的蕭軍、蕭紅、舒群故居
蕭紅和蕭軍結合后,隔了一年多,他們從東北來到
青島。在這里,他們開始了各自文學的重要起點。在觀象一路1號的門口,至今仍有一塊方碑,上寫“蕭軍、蕭紅、舒群故居 ”。在這里,蕭軍完成了《八月的鄉村》,蕭紅完成了《生死場》。這兩部
作品,讓他們在文壇確立位置。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如今備受關注,關于片名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蕭軍在《青島晨報》工作時,他所編輯的一個版面,名字正是“黃金時代”。
二蕭來青島和舒群做鄰居 二蕭結合不久,蕭紅產下一女,但因生活沒有著落,只好送人。好在,他們結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大家的鼓勵下,蕭紅完成了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發表時署名“悄吟”。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二蕭決定自費出書,朋友紛紛贊助,尤其是舒群將40元積蓄給了他們。1932年10月,二人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出版,講述淪陷區黑暗統治,轟動了整個東北。此后,面對日本人的高壓政策,二蕭決定離開東北。在來青島的日本輪船“大連丸”上,他們遭到日本海上特務稽查隊嚴密的盤查。
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記者說,二蕭之選擇青島,是因為朋友舒群在這里。舒群原名李書堂,曾用名李旭東,是一名共產黨員。1934年初,他來到青島,與當時青島市政府社會局的科員倪魯平成為好友,倪魯平介紹正在讀書的妹妹倪青華嫁給他。他們就住在觀象一路1號樓下的一間房子。“正是舒群給二蕭寫信,邀請他們來青島的。”魯海說。
1934年,端午節前一天,舒群夫婦在大港碼頭接了二蕭,為他們在觀象一路1號租了相鄰的一間房。不久,二蕭又搬到“太極圖”下有倆窗戶的房間。
二蕭來青島后,蕭軍則以劉鈞的名字在《青島晨報》編副刊。蕭紅則主要操持家務,也為報社編一個“新女性周刊”。魯海先生說,《青島晨報》原是一份民辦報紙,1934年地下黨讓一個叫劉永生的人出面買下了這家報紙。通過劉永生,蕭軍認識了孫樂文。這個孫樂文和寧推之等人在東方市場,合資開有一個“荒島書店”。孫樂文是共產黨員,荒島書店其實也是一個聯絡據點。
蕭軍曾提到:“夏天我常常到海水浴場洗海澡,從我們家到海水浴場,來回都要經過荒島書店的門前,常到里面看看,喝杯茶,有時還要吃個西瓜。”也是在荒島書店,蕭軍經孫樂文介紹,認識了后來成為劇作家的黃宗江。當時黃宗江還是青島市立中學(今青島一中)的學生。蕭軍讓黃宗江和另一位名叫李前管的學生包一個版面 ,叫“黃金時代”,專門發中學生的作品。在這里,黃宗江以筆名“江子”寫了他的第一批作品。
幸福時光,窮并快樂著 在觀象一路1號居住的日子,二蕭徜徉在青山碧海之間。當時,同在《青島晨報》做編輯的張梅林在文章中寫過他們的共同生活。
張梅林寫道:“我是住在報館里的,三郎和悄吟則另外租了一間房子,自己燒飯。日常我們一道去市場買菜,做俄式的大菜湯,悄吟用有柄的平底小鍋烙油餅。我們吃得很滿足。”他們的生活明顯很拮據,卻也是愜意的。“三郎戴了一頂邊沿很窄的氈帽,前邊下垂,后邊翹起,短褲、草鞋、一件淡黃色的俄式襯衫,加束了一條皮腰帶,樣子頗像洋車夫。而悄吟用一塊天藍色的綢子撕下粗糙的帶子束在頭發上,布旗袍,西式褲子,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粗野得可以。”作家秋石在作品《蕭紅與蕭軍》中寫道:“到了秋天,她穿上了黑裙子,將自己穿過的男人褲換給蕭軍——兩個人的個子幾乎一般的高。”一個洋車夫,一個流浪女,他們邊走邊唱《囚徒歌》。這是一幅怎樣的逍遙圖景。
蕭軍也曾回憶說:“每于夜闌人靜,和蕭紅時相研討,間有所爭,亦時有所勵,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二蕭在青島的生活雖不足一年,但這是蕭紅成年之后最幸福的時光。而二蕭在青島的日子也是貧困的。作家秋石曾提到,蕭紅在青島時經常咳嗽。一位名叫蘇菲的女學生常來他們家玩,建議蕭紅買杏仁露止咳,蕭紅說“報館發下錢來就去買點”。但她始終沒去買,也舍不得買。此時蕭軍為二人的生計,也在編輯工作之余,替別人跑腿出苦力。
根據張梅林回憶,最困難的日子里,“悄吟同我將報館里的兩三副木床板帶木條凳,載在一個獨輪小木車上拍賣。我覺得有點難為情,說,木頭之類,我們還是不要了吧!”“怎么不要?這至少賣十塊八塊的。”“悄吟睜著大眼睛說,“就是門窗要能拆下來,也好賣的。”在面對苦難的問題上,張梅林怎么會懂蕭紅的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