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石如寬 戴玉亮 5月24日10時,壽光國際商貿城,楊祝明正在給客戶包裝一套LED吊頂燈具。2009年底,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從九巷社區搬遷后,楊祝明轉行做起了燈具批發和零售生意。
蔬菜市場搬走,騰出200畝土地
楊祝明回憶,當時聽說蔬菜批發市場要搬遷,九巷社區居民沒有幾個同意的。"蔬菜市場在村里辦了20多年,村里人都指著這個吃飯呢。突然搬遷,就像是砸了飯碗,心里沒譜了。"楊祝明心里也抹不過這個彎。
1991年,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落戶九巷社區,村民圍繞蔬菜辦企業上項目,村辦企業發展到30多家,為市場搞服務的村民占全村總戶數的80%。當時的九巷,被譽為蔬菜批發"江北第一家"。
村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搬遷已成定局,九巷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學軍也覺得為難。"對全市來說,搬出去,市場可獲得更大發展空間。但對九巷村民而言,集體、個人收入減少,利益暫時受損。但從長遠看,還是好事。"楊學軍分析。
社區黨委成員分頭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村民大會,最終全體村民同意拆遷。壽光市也把200畝土地還給九巷社區。
市場搬遷了,九巷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面臨嚴峻考驗。沒有集體收入,村民福利如何保障?發展集體經濟成為社區的第一要務。
一個有利條件是,騰出的200畝土地,給了九巷社區發展的空間。壽光市政府決定,在蔬菜批發市場舊址上建設西部物流大市場。九巷社區借機在這片土地上建設國際商貿城、五洲國際、西城全福元、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專業市場。如今,除了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在建設中,其余的已經開業,運行良好。在壽光城西,新的物流框架扎了起來。
然而僅靠租金,收入雖穩定卻很難快速增長。現在,他們嘗試共擔風險的合作模式,與一家單位合作電子商務產業園,可以四六分成,利潤可觀。
在物流大項目的帶動下,九巷社區集體收入2013年底達到1700萬元。
股份制改造,村委好干事了
集體收入的增長,還得益于股份制改革。
在國際商貿城引進的過程中,社區班子領導發現,對與集體打交道,商家普遍存在擔心:這屆班子定下的事兒,下一屆若有變動,怎么辦?
楊學軍說,村集體搞開發需要公司對公司,公司跟村集體不接軌。
2012年,九巷社區啟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計劃,僅用3個多月就完成了全部工作,群眾的同意率和滿意率都達到100%。
秘訣是什么?除了學習其他村改制的經驗外,九巷社區的改制以群眾為主,讓村民和集體占大頭。60%的股份用于村民股,年底給村民分紅。25%的股份用于集體股,上交居委會,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活動。3%的作為奉獻股,專項用于曾在村里任職的"老村干部"。剩余的12%作為崗位股,董事會成員出資購買,若哪天不在董事會擔任職務,崗位股就要相應退出。這種做法打破了終身制,也激發了能動性。
"對內,居民支持了,鼓勵村委去干事。對外,明確了,現在能放開手腳,也能挑挑合作公司了。"楊學軍說。
未改制時,九巷社區不少集體資源浪費。沿街房房租偏低,改制后該收多少收多少,一年多出80多萬元。一些閑置地方也加以利用,增加了集體收入。
堅持村務公開,大小工程招投標
多年來,九巷社區堅持村務公開,村里大事,經兩委成員匯總討論后,認為可行的,向社區居民征求意見。社區的每一筆收支出,都由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并定期向村民公開通報。社區的大小工程必須公開招投標,而且兩委成員和家屬一律不得參與。
蔬菜批發市場剛遷走后,集體收入減少,九巷社區卻出資1200多萬元,建設了新幼兒園。"以前那個破舊的幼兒園,沒覺得好。但沒有了就很麻煩。"趙龍山說,社區領導班子決定,引進香港偉才集團,建設全省最高檔的幼兒園。九巷社區的孩子享受半價學費,村里再補助3000元。居民幾乎不花錢就能送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
集體在壯大,村民也在努力學習轉型。有的務工,有的在考察項目,有的開了五金、小商品、快遞門市。
下一步,九巷社區想做淘寶村,帶領村民進入網絡時代,做網上門市。"集體掙錢分,不如動員全體村民做買賣。一戶一年網上能掙10萬元的話,我們社區550戶,就是5000多萬元。"楊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