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記者查詢銀率網數據發現,5月份共有2917款
理財產品到期,其中結構性產品有108款,非結構性產品有 2807款,在所有的到期產品中,有 2043款產品披露到期收益數據,到期收益披露率為70.04% 。其中,有 12款產品未達到
最高預期收益率。所有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大部分只是達到了產品說明書中明示的收益下限。
實際收益比預期收益少90% 其中預期年收益率最高為10% ,是平安銀行的私人銀行專享結構類(保本掛鉤ETF)資產管理類2014年06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起始日為2014年1月28日,投資期限92天。產品掛鉤標的為保本掛鉤ETF。該款產品將按照掛鉤標的價格表現,向投資者支付浮動理財收益率為4% 至10%。該產品在到期后,最終實際年收益率為4%,僅達到其最低要求。
平安銀行的這款產品起投金額為20萬元,以此來計算的話 ,如果市民投入20萬元,以最高收益率計算應獲利5041元,而若按最低收益率則獲利2016元,收益減少了3025元,也就是60%。
12款產品中,實際年收益率最低的為0.5% ,分別是平安銀行的平安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掛鉤匯率)資產管理類2014年71期、60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分別為33日 、37日。兩款產品掛鉤標的為100%保本掛鉤匯率。這兩款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卻是5%。
對于實際年收益率僅達到預期最低收益率原因,產品詳情注明:在最終觀察日如果掛鉤標的最終價格小于或等于其其實價格+0.0025,那么可獲得5%最高年收益率,反之則獲得0.5%最低年收益率。以71期產品為例,市民起投金額10萬元,以預期最高收益率可獲利452元,而按照實際年收益率僅獲利45元,收益減少了407元,占比為90%。
同一家銀行,7款產品均獲最低收益
在12款未達到最高年收益率的產品中,有7款產品來自某國有大行。
7款產品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從6.5%到 8%不等,投資金額分別為5萬、10萬、20萬三個檔次,投資期限從33天至92天不等。產品掛鉤標的為滬深300指數,本金由投資管理人100%投資于貨幣市場、同業存款、債券等低風險投資工具,收益部分與滬深300指數掛鉤獲得浮動收益。在投資期內,如觀察日滬深300指數的收盤價大于期初滬深300指數,則到期時投資者獲得最高年化收益率;如觀察日滬深300指數的收盤價格小于或等于期初滬深300指數,則到期時投資者獲得最低年化收益率。
據該國有大行理財經理高經理介紹,看漲滬深300指數產品掛鉤的是滬深300指數,總共分兩大類,一類是看漲,另一類是看跌。不管市民是購買了看漲還是看跌的產品,卻沒有達到產品預期要求 ,也只能獲得最低年收益率。同樣,這兩類產品必定只有一個能獲得預期最高年收益率。
“即使是最低年收益率,也比銀行定存劃算。”高經理說,“最低年收益率為3%,銀行一年定存利率才3.3%,但理財產品時間短,最短的也就1個月,資金使用靈活?!?br>
據高經理介紹,有不少市民將錢分成兩半,分別購買兩類理財產品,這樣一來,不管如何,總會有一類能獲得預期最高年收益率,而年平均收益率就是3%+8% 再除以2,就是5.5%,“也比較高了”。
“這一類產品有一定風險性,更適合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的市民來投資,會有收益上的損失,但也不會特別大。如果市民不能接受的話 ,我們還會推薦其它更穩健的理財產品?!备呓浝碚f。
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雖然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是市民仍需警惕收益率誤區。”某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認為,眼下部分市民在買理財產品,可能進入了一個認識誤區,把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預期收益率”等同于“實際收益率”。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銀行理財產品最終到期的實際收益率,是根據該款產品的投資類型來決定的,除去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部分保本型產品也存在浮動收益,因此,預期的年化收益僅僅是依據一定市場狀況計算出來的,不可能完全跟到期收益一模一樣。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注意兩方面關于收益率的問題。
一個是要看看理財產品合同中,預期收益率是否包含了銀行要扣出的手續費用,否則實際拿到手的收益率是一個未知數;另一個,要看銀行給出的是預期收益率,還是最高預期收益率,若給出的是最高預期收益率,那么無論最終收益率有多高,投資者實際拿到手的收益可能不會超過該最高預期收益率。記者 王琦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