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每個主立柱下要打18根預制樁才能保證承載。
俗話說:“一根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這幾句話用在
青鋼在董家口的搬遷項目再合適不過了。因為董家口所在位置曾經是個鹽灘 ,地下有6到10米的淤泥層,因此打樁是最好的解決辦法。5月14日,記者來到青鋼位于董家口的搬遷項目工地采訪時了解到,第一階段的“地下工程”已經基本完工,截止到4月底光預制樁已經完成27333根,總長度約40多萬米,比從青島到濟南的距離還要遠。據介紹,第一階段的工程也是整個搬遷工程中最復雜的階段,到8月份第二階段的工程也將逐步完工,年底有望開始試生產。
“地下工程”就花了近6個億 5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青鋼董家口搬遷項目工地時,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不時有工程車輛載著各種各樣的龐然大物從路上經過。而在工地上各種機器的轟鳴聲中 ,一種機器的聲音幾乎在各個工程工地上都聽得到,那就是打樁機的聲音。
記者了解到,2013年2月26日搬遷項目舉行奠基儀式開始,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主要的工作就是“地下工程”,也就是打樁和場地回填,到現在已經基本完成。“董家口這邊以前是一片鹽灘,路面上雖然看著很硬 ,但是下面都有6到10米的淤泥層,對于我們的項目建設來說,地基處理是最基本的,需要用近20米的預制樁,打到地下的巖層中 ,才能達到承載的需求。”青鋼黨委副書記劉鐵牛介紹說。
而記者在煉鋼廠工程項目的工地上也注意到,這里的廠房立柱已經建成,中間立柱更高,兩側略矮,而這些立柱的下面,都有預制樁作為支撐。“兩側的立柱都輕一些,每個立柱下面有四根預制柱支撐,中間的主要承重,每個立柱下面有18根預制柱。”工程管理部部長馬祥慶告訴記者。而他也表示,與之前在市區(qū)內建的老廠所處的地質條件不同,光在樁基和地基的處理上成本就高了許多,“光樁基和地基的處理就花了4到6個億。”
工程建設重視“低碳” 5月14日下午,記者在搬遷項目建設場地參觀時,發(fā)現高爐工程項目進展似乎更快一些,而這里配套高爐建設的熱風爐也已經快要封頂。而記者也注意到,這建設的熱風爐比老廠區(qū)的個頭要大不少。馬祥慶部長告訴記者,配合高爐建設的熱風爐主要是為了給高爐提供高溫的助燃空氣,而現在基本的要求都要將空氣加熱到1250℃。
“以前在老廠的時候,因為市區(qū)有限高的要求,我們的熱風爐不能建太高,每個高爐必須配6個熱風爐,但是新項目的建設我們就采取了大型化的設計,每個熱風爐將達到100米高。”馬祥慶表示。
而采取大型化設計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降低燃料成本。“原來每個煉鐵的高爐需要6個配套的熱風爐,現在只需要3個就可以。”而這也是青鋼搬遷工程項目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都盡可能地做到環(huán)保和低碳。“目前我們的脫硫項目和除塵項目都早就啟動 ,這也是我們整個搬遷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鐵牛告訴記者。
預計年底試生產 據青鋼黨委副書記劉鐵牛介紹,目前青島環(huán)保搬遷工程總投資計劃為164個億,目前共完成了170多個合同,合同額約90億元,截至4月底一共支付工程款大約17個億。“實際上的投入肯定要比17億多,因為跟我們合作的企業(yè)之前也達成協議,允許延期付款。”劉鐵牛表示。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目前第一階段的工程已經基本完成,這也是整個工程項目中最為復雜的部分,這一階段完成之后,進度會加快很多。按照計劃,到今年8月份,將完成主要廠房土建封頂及行車安裝運行,具備設備的安裝條件,到今年年底,將開始試生產。劉鐵牛副書記表示,搬遷工程完工之后,將以中高端產品為主,其中三成左右的產品將用于出口。
數字看青鋼搬遷工程: 1、截止到4月末,共計完成預制樁27333根,約40余萬米;灌注樁完成3470根,約69000米。
2、截止到4月底,各單項工程設計圖共計25081套,整個搬遷工程預計在6月末可完成主線路施工圖設計工作。
3、目前已經回填土石約946萬立方,累計回填面積7437畝。吹填海砂累計完成約410萬立方,吹填面積1850畝。已全部完成9827畝土地的回填、吹填工作。
文/圖 記者 孫祥輝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