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5月9日訊(記者 韋麗麗) 近日,不斷有媒體人自殺,其中三位曾患有
抑郁癥。根據世衛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
人類第二大疾病。9日,記者從市精神衛生中心了解到,門診上接診的抑郁癥患者越來越多,而且各年齡段的都有。當天,一名被抑郁癥折磨了近一年的患者,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就診前后的經歷。
“我得的是抑郁癥。”對于自己的病,67歲的抑郁癥患者王建民(化名)很坦然。“我記得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舒服的。”王建民說,他當時就是心里特別難受,總是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去醫院從頭到腳查了個遍也找不出原因,醫生建議去精神科看看。
“我當時一聽讓我去精神病醫院看,我就不接受,我又沒有精神病為啥要去哪里。”王建民說,他當時就是渾身不舒服,但是讓他說具體哪里難受又說不上來。吃中藥、掛吊瓶等治療了一個多月之后,王建民的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了。晚上睡不著、煩躁、忘事、不愿見人……
“來醫院前我已經想好了兩種死法。”在妻子和兒子的勸說下,王建民勉強接受去看精神科。“我治療一段時間后,能睡著覺,也能吃下飯了,我覺得治療是管用的,就開始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了。”王建民說,剛來住院那會,他老伴整天陪著他,現在他一個人已經可以生活了。王建民在醫院已經住了三個月了,正好一療程,現在就盼著能早點出院。
■要治 九成抑郁癥患者未及時就醫 媒體人的英年早逝,讓三個字深深地刺痛人們的神經——抑郁癥。世衛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然而,相對于其他常見病,社會對抑郁癥的認識和了解卻遠遠不夠。
這是一組不該忽視的數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癥自殺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人;2009年《柳葉刀》上一篇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抑郁癥是種什么感覺?很多人以為它只是心理狀態不好,但抑郁癥患者小趙說,還有正常人想象不到的身體痛苦:失眠、頭暈、胸悶、氣短、胃灼燒。
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思維遲緩和身體的疲勞衰弱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慮和無用、無助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自傷和自殺傾向。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龐宇說,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疾病,不分男女老幼、地位高低,誰都可能得,它就是“心靈感冒”。但它又并非單純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因大腦中缺乏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所致。目前我國抑郁癥識別率僅為30%,識別出來就醫的患者也只有30%,這意味著抑郁癥就醫率不足10%。由于不及時治療,我國不少抑郁癥患者最終走上絕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何燕玲說:“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種病,歸咎于性格、環境因素,認為是個人過于脆弱,不需要治療。”
■能治 規范治療,八成患者可治愈 “抑郁癥就像一個黑洞,一個不留神就會把自己吸進去。”21歲的“三三”上初三時患上抑郁癥,曾3次自殺未遂,無數次自傷。現在她已是大三的學生,“如果不是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鼓勵,我早就‘走’了。”臨床經驗表明,80%的患者如果規范治療可以實現臨床治愈。雖然對抑郁癥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但有各種原因導致患者沒有接受有效治療,或影響治療效果。
疾病的非典型性導致誤診率高。“很多抑郁癥是隱匿性的,身體上的不舒服其實潛伏著情緒問題。”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詹淑琴說,相比國外我國患者更多表現出軀體癥狀,如98%的抑郁癥患者有睡眠障礙,很大一部分患者還有頭痛、心慌等慢性病癥狀。他們求助于綜合醫院,但一般科室醫生缺少抑郁癥識別訓練,導致治標不治本。
治療的不規范、不持續,復發率高居不下。一方面是魚龍混雜的心理咨詢盛行。專家指出,正確的心理治療只對輕度抑郁癥患者有效,對于中重度抑郁癥,必須要在用藥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患者排斥用藥、自行停藥以致病情復發,出現存量病人未減少,又不斷有新增病人的“滾雪球”問題,抑郁癥需要接受2至3年的系統性治療才能避免復發問題。詹淑琴說,有50%的患者在首次痊愈后會復發,第一次復發患者中有75%的患者會再次復發,三次復發以上的建議終身服藥。
■預防 消除誤區補齊短板 目前抑郁癥患者在精神專科門診中已超過50%,面對發病率的抑郁癥,中國尚未做好防止應對準備。疾病教育不足,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癥,得了以后不敢面對,面對以后又不知該怎么辦。專家認為,預防和治療抑郁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過疾病科普宣傳,提高患者自身識別抑郁的能力,增強勇敢就醫的意識;專科醫療資源匱乏,我國基層醫院幾乎沒有精神科醫生,即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部分綜合醫院也沒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治療欠缺,安慰有時比藥好,對抑郁癥患者尤其如此。與加強教育、完善醫療相比,更重要的是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