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青島非遺博覽園成示范基地:記憶中的民俗(圖)

2014-04-30 07:57   來源: 青島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千百年來的民俗文化在慢慢流失,老一輩的回憶也越來越淡然。坐落在即墨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讓市民又重新找回了許多過去的回憶。60多項國家和省級非遺項目,還有12名非遺傳承人被請進園區,讓更多的"鄉愁"留了下來。昨天,來自青島市區的上百名小朋友來到非遺園的體驗區內,用老榼子制作面食、手工做風箏、看3D柳腔演唱,這些老輩傳下來的非遺民俗文化,已經開始慢慢在新一代的記憶里烙下印象。青島非遺園區負責人卜曉宇說,這種新老文化的交流,就是非遺民俗文化最好的傳承。

  探訪

  12項非遺技藝現場做


  大歐鳥籠、葛村榼子、田橫硯臺……走進位于即墨鶴山路與煙青一級路交會處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區,除了60多個國家、省、市級非遺展區外,還有12個非遺技藝現場制作體驗區。像這些很少見到的非遺文化獨門技藝,在這里將重新喚醒許多回憶。

  昨天上午,來自市北區一家幼兒園的150多名小朋友,來到這里舉行了一次特別的親子活動。這里的一切民俗文化,不僅讓許多家長找到了兒時的回憶,更讓小朋友感受到了老一輩的影子。

  "這里真的太好了,這就是中國的民俗。"在青島智慧熊幼兒園擔任7年外教的Zacky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紹說,他來自美國,剛進入非遺園區,就對這里的民俗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第一次接觸這樣深奧的中國文化,Zacky在每一個展區內,都要拍照留影,他說要將中國的民俗文化帶回國分享給朋友。

  青島非遺博覽園負責人卜曉宇介紹說,為了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他們不僅對眾多非遺文化項目進行陳列,而且還把即墨當地12名非遺傳承人請進了園區,讓這些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在這里展現老祖宗傳下來的民俗技藝。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非遺文化"動"起來,更加生動地為現在人展現古老的民俗文化。比如,今年以來,青島各地上萬名小學生涌進來,通過傳承人的現場技藝制作,讓這些民俗在新一代的印象中有了影子記憶,這就是一種傳承。現在,大歐鳥籠、葛村榼子、即墨發制品、田橫硯等10多項即墨傳統技藝制作項目,都在非遺園中集中亮相。

  亮點

  3D投影讓柳腔"動起來"


  站在非遺園里,就能聽到一陣陣具有即墨地方傳統特色的柳腔戲曲傳來。作為國家非遺的即墨柳腔,已經在當地傳承了數百年,如今進入非遺園后,又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示傳承著民俗文化。

  青島非遺博覽園負責人卜曉宇說,柳腔產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后,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即墨1956年成立了專業的"即墨柳腔劇團",從此,柳腔藝術事業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了傳承柳腔文化,在非遺園區內的傳統戲劇展區,建成了全省首個全息投影劇場,用來展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即墨柳腔。和真人一樣效果的三維立體空中幻象,突然出現在眼前。幻象從即墨柳腔的幾代傳承人,到著名演員的表演、經典唱腔的演繹,應有盡有,用最前沿的信息技術展現最古老的藝術,真有幾分魔幻的味道。

  記憶

  兒時回憶又找回來了


  "小時候的五福巷里,有許多回憶,現在都進入了非遺園。在這里可以想起過去的許多故事。"家住即墨古城區的市民江文波介紹說,他今年已經68歲了,在古城區住了這么多年,一直想著清代建筑風格的五福巷,這里有他和小伙伴們一起滾鐵環、打陀螺的記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舊時的回憶也在慢慢流走淡忘。為了讓更多的居民留住鄉愁,非遺園專門將即墨古城區的許多老式建筑"搬"進了園內。

  人物

  老手藝傳承人有了歸屬感


  在一個老柳木墩邊上,擺放著十幾把各式各樣的刀具,葛村榼子的傳承人王丕文,每天都在非遺園的工作室內認真雕刻著,每一刀都顯得那么具有歷史的厚重感。而原先,王丕文并沒有這樣的條件,向更多的人展示老祖留下的技藝。如今,這個愿望終于成真,也讓他鐵了心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

  在非遺博覽園內,專門為王丕文安排了一間50多平米的工作室,提起自己的老手藝,王丕文說,這是老輩傳了幾代的柳樹墩工作臺、幾十副葛村榼子制作特有的雕刻刀具等,也都是幾代人用過的,曾經雕刻過無數件藝術品。

  王丕文說,他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雕刻"榼子",如今34年過去了。他的技藝已經成為當地無人能比的絕活,一塊普普通通的果木,經過描描扣扣,很快成為刻有雙魚、壽桃、元寶、蓮蓬等象征吉祥圖案的民俗工藝品。而對于葛村榼子,對即墨甚至整個青島地區的市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榼子的造型質樸,花樣繁多,既具有實用性,又富有裝飾藝術性,為了讓"榼子"這種民間工藝品保持住傳統的特點,王丕文和村里的雕刻師傅們拒絕使用可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電鉆等工具,仍然沿用著祖輩留下的技藝。

  "現在有條件了,可以多收幾個徒弟,將老手藝傳承下去了。"王丕文說,搬到了民俗文化產業園,他對未來手藝的發展也有了更多想法。葛村榼子是傳了幾百年的木制生活用具,2012年3月被公布為第三批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了保存原始民俗性,當地一直沒有進行工廠化生產,都是采用手工制作。進入非遺園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向外展示的機會就多了,目前就有幾個年輕人來找到王丕文,要拜師學習榼子的雕刻技藝。而王丕文也想盡快教徒弟,把榼子的工藝傳承下去。

    未來:發展產業讓民俗走出國門

  隨著王丕文進入非遺園后,他的心也在慢慢變大,原來,只是蹲在家里守著老祖留下來的技藝,而今,更多的想法讓他的思想飛了起來。在這里,他可以和更多的業內同行交流,甚至有機會了解國外的手工藝動態,這讓他的雕刻藝術在創新方面有了質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種傳承。而僅靠一個傳承人不行,眾多的非遺傳承人團結到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民俗文化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記住文化。

  卜曉宇告訴記者,像王丕文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工作室,博覽園已設置了12個,目前已經進來了即墨花邊、大歐鳥籠、九水烙畫等7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田橫硯傳承人劉朝陽說,非遺工作室讓他看到了田橫硯的奔頭,田橫硯的石質、歷史底蘊的價值已確定,現在急需做的是恢復工藝。由于年代太久遠,許多工藝遺失,需要重新搜集挖掘,和國內外同行有更廣泛的交流。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產業,有著巨大的潛力。要想傳承民俗,必須發展產業。”卜曉宇是即墨本地人,他對當地民俗文化的熱愛,已經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提起非遺園,他有著許多想法。很多民俗的東西,容易成為一潭死水。怎樣讓死水活起來,靠的是發展民俗文化產業。

  卜曉宇介紹說,現在他們這個非遺文化產業園里,已經有了10多個非遺項目的生產車間,在這里,全部靠著手工藝制作出來的產品都是獨特的,很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在非遺園區一個600多平米的展廳內,擺放著各種非遺產品,作為代表青島當地民俗文化的產品,也成了一種文化的記憶和留存。像葛村的榼子、濰坊的風箏等非遺項目,在這里通過人人參與的手工制作,向更多的人傳承著老祖留下的民俗文化。

  “將來還要收入膠東半島的非遺項目。”據介紹,青島非遺園區成為省級產業示范園區后,將向縱深發展,會吸收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民俗文化項目入駐園區,采取“靜動”結合的方式,向市民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另外,青島非遺園還將考慮擴大規模,或將在金口等地新建更大的園區,來更好地傳承非遺民俗文化。

  進展:青島非遺園升格“省級”

  記者采訪了解到,山東省公布的第四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中,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是青島唯一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介紹,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由青島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園區占地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2013年建成投入運營。

  園區負責人卜曉宇介紹,園區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為宗旨,按照國家三A級景區、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標準建設,是一個集文化保護、產業服務、旅游觀光、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填補了青島市非遺文化旅游的空白。

  博覽園擁有4000多平方米展示大廳,全面展示青島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有田橫祭海、即墨柳腔、濰坊風箏、萊西木偶、平度草編、平度宗家莊木板年畫等60多個國家、省、青島、即墨市級非遺項目入駐展示。

  園區內建有即墨老酒、地瓜酒、即墨鑲邊、即墨麻片、布老虎、大歐鳥籠、葛村榼子等12條非遺產品生產線,聘請非遺傳承人開展研發、生產、傳習,培育帶動起相關產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已納客2萬余人次。博覽園負責人卜曉宇說,博覽園是青島第一個民俗文化產業園,今年初被評為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是一處集成式的平臺,一處融非物質遺產的文化博覽、旅游觀光、產業服務為一體的多元文化服務平臺。目前,青島也正在以多種方式保護、挖掘一些流傳千百年的民俗、手藝,讓群眾能夠“記得住鄉愁”。

  【專家觀點】 民俗文化是城市之“根”

  據史料記載,即墨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商都,《史記》、《戰國策》等史料對即墨燦爛的文化均有記載。曾有20多個通商口岸、30多座官商府邸、69位文武進士、180多位舉人、100多座坊表、400多家百年老字號。可以說即墨是大青島歷史文化的源頭。早在7000年前,在即墨的金口北阡,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了。卜曉宇介紹說,在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內,到處都能品味到濃郁的鄉愁氣息和歷史的厚重感。

  在即墨七級社區的大歐村,是一個有著數百年制作傳統的鳥籠之鄉。在這個村里,大人小孩,幾乎都做過鳥籠。明清兩朝時,村民們就為皇宮制作過鳥籠。卜曉宇說,老手藝的不斷傳承,靠的是一種念想和鄉愁,支撐這批“非遺守望者”的動力,就是許多鄉愁記憶的存留,還有就是對傳統手藝的熱愛、責任。如今,更多的非遺文化項目,已經開始慢慢蘇醒,也喚起了更多市民的鄉愁和記憶。

  “鄉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傳承下來的東西,能充分體現一種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讓人們的思想更加具有向心力。”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說,許多時候,我們喜歡回首過去,是因為欣賞傳統的東西會給我們一定的安定感。這些凝固的藝術,依托融入精神性的靈魂來支撐,為現代人建了一個留守地。這樣的話,空間和時間不管怎樣流轉,鄉愁留住了,更多人的文化自覺也就建立了起來。

  馬光亭說,其實有了這樣一批保護非遺民俗文化的人,有這樣一股社會力量,不管用什么樣的形式,總會把一些民族的民俗文化留下來,形成一種全民族對民俗文化的保護環境,這樣就會對民俗傳統文化傳承起到重要作用。

  [新聞延伸] 讓更多青少年記住民俗

  卜曉宇介紹說,青少年“非遺”教育是博覽園的重要使命,非遺博覽園從去年10月開門納客后,就吸引了眾多學校的目光。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非遺,記住民俗,他們也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讓學生親身參與、快樂體驗,學習非遺知識,了解當地民俗,提高動手制作能力,增強智力,開拓思路。目前,推出8項實踐教育活動項目,日接待500名師生。

  “一方面傳承民俗文化,一方面發展產業。兩個是相互推進的關系。”據介紹,以非遺文化為特色,讓更多的市民參與互動進來,這是非遺民俗園區的根本,把非遺文化的展演銷售、研發生產、學習娛樂、餐飲服務融為一體,增加旅游趣味性、知識性,真正讓游客體驗到民俗文化帶來的樂趣。游客走進生產區,親眼看到即墨老酒、地瓜酒、即墨鑲邊、即墨麻片等十幾個傳統文化產業項目的生產制作過程。在傳統游戲體驗區,還可參與滾鐵環、打陀螺、踩高蹺等傳統游戲健身項目體驗。喜歡動手的游客可以參與到繡花、剪紙、雕刻、做面食等現場加工制作。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