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春茶陸續開采,嶗山云霧茶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超忙得不可開交。于他而言,今年最好的消息就是清明節前產了新茶。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
嶗山區多家茶廠產出了明前茶,為有效利用現有資源 ,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嶗山區委、區政府立足將
嶗山茶打造成為優質高端的江北名茶和惠民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給予了多項資金和政策扶持。在嶗山區,像王永超一樣吃“茶葉飯”的已達萬余人,區茶園面積發展到2.2萬余畝,產值2億余元。
南茶北引55年首度炒出明前茶 “今年終于采到明前茶了,雖然量很少,但是預訂的人多了去了。”4月4日,嶗山區王家村東山云霧茶場有機茶基地里,王永超指著剛剛冒頭的嫩芽告訴我們 ,這是自 1958年實現“南茶北引”以來首次收獲明前茶。
有黃色粘蟲板和殺蟲燈滅蟲保證有機,當天采摘的這些帶絨毛的嫩綠茶葉,大多數是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初展,炒制好的茶葉將是春茶精品中的vip。
嫩芽被采茶工采摘下來,含水量比較大,需要攤晾,使水分自然微調至30%-40% ;攤晾后進行殺青,一股茶香迎面撲來;再經過造型、烘干等步驟,珍貴的明前茶由鮮葉變成干,形成了好看的形態,被爭相搶購。
包括明前茶在內的春茶,是嶗山茶中的珍品,每斤2000元至2萬元。盡管價格不菲,但高品質仍然讓不少愛茗者難以割舍。
最令王永超開心的,是這明前茶品種,是自己在嶗山區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下培育的云霧二號和云霧三號。“這證明,我們自己培育的種很成功。”
昔日“白領”轉身今朝茶商 此時的王永超,已經成為了一位茶專家,可在17年前,他還是有著穩定工作的“白領”,對茶葉一竅不通。“那是1997年,我24歲,不太喜歡上班,回到家想做點事。”王永超告訴我們,當時的王家村全部是荒地,年輕的他深覺可惜,萌生了一種想法——開荒。從同村人協商,他承包了30畝土地。
在嶗山區農林局工作人員的介紹下,王永超開始接觸茶葉。“邊學邊干,我自己看書,農林局牽線搭橋幫我找南方師傅學習。”他回憶說,最終30畝的試驗田在1999年第一次收獲,十幾萬元的收入雖然剛剛與支出持平,但卻讓他對種茶產生了信念。
他又流轉了百余畝土地,茶園面積已達200畝。他還注冊了公司,開始想著如何突破和創新 。“我們當時種的是黃山種,后來又引進了福建福鼎、浙江鳩坑等。”王永超說,以這兩個新品種為母本,進行本地馴化后,適應了青島的氣候條件,茶苗抗寒耐旱,茶葉發芽早、葉片肥壯,也就是現在的云霧二號和云霧三號。
“嶗山區農林局一直給我們技術指導,比如萬人培訓活動,指導茶農根據不同的季節和天氣情況,科學管理茶園。”他說,同時三項直補政策,讓嶗山茶農越過越好。
吃“茶飯”,首批茶農成致富表率 時光回到上世紀80年代,這片土地全然不是這般模樣。在青島北嶗茶廠總經理胡孝林看來,自己父親三十幾年前“吃螃蟹”的勇氣,成為他二十多年來堅持“茶道”的原動力。
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父親胡維金聽完縣農業局專家茶葉種植知識講座后,捧回來一包茶葉種子。
“我家的五畝地全部種上了茶葉。我父親說,茶園里可套種大豆、花生、苞米,對收成沒有大的影響,每畝茶葉每年還有補貼。”胡孝林說。
就這樣,曾經的莊稼地變成了茶田。1987年,茶葉收獲了。“不受待見,當時都喜歡喝花茶,覺得花茶香,咱嶗山茶卻淡淡的,味道不接受,更不了解好處。”
也就是在這一時間段里,嶗山縣茶廠開始從從農戶手里收購春季鮮茶,加工后對外銷售。那時一斤茶葉售價100元左右,最好的茶賣到160元。
隨著時代的變遷,上世紀90年代,品質不錯的嶗山茶就可以賣出300多元的價格。胡孝林子承父業,開始對嶗山茶的深耕。“1995、1996年,我賣出去一斤茶,300多塊錢,拿著錢,就覺得自己發財了。”樸實的胡孝林說起這段經歷哈哈大笑,嶗山春茶備受青睞,產茶時分不少市民開著小車光臨,這也讓周圍的鄰居們艷羨不已。
憑借著獨特的氣候、水質和土質,加以政策、技術的扶持引導,嶗山區逐漸成為了中國緯度最高的規模茶葉產區 ,嶗山茶被譽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貴”。截至目前,全區茶園面積發展到2.2萬余畝,產值2億余元。
以茶為媒,生態嶗山更添綠 胡孝林1993年上馬了炒茶設備,二十幾年堅持自己炒茶,并屢捧各項大獎,創造了北嶗模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默默無聞到備受關注,……之后的1997年、1998年,一批嶗山茶企猶如雨后春筍,接受市場風雨的洗禮,嶗山一代茶商的故事正在徐徐展開。
“其實,我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政府和朋友的支持。”胡孝林說,在創業初期買兩臺炒茶必備的烘干機、肉捻機就得6000塊,他沒有這個錢。“朋友借錢幫我買了設備,嶗山區林業局還在炒茶技術上給我指導。”
再后來,胡孝林成為了靠種植嶗山茶致富的典范,也成了沙子口第一家專業收購茶農鮮葉的合作社。
“你應該盡快注冊個商標,打造出自己的茶葉品牌。”相關部門專家的一番話,讓胡孝林想明白了件事情:“嶗山茶品質好,我們要把它推廣出去,打出品牌。”胡孝林的想法與許多茶企的想法不謀而合。
目前,茶葉種植在嶗山區及周邊已成燎原之勢,萬里江、曉陽春、北嶗、云霧、涵雪 、嶗池、嶗峰等品牌迅速崛起。
嶗山茶已經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張閃亮的名片。以茶為媒,嶗山區大力發展休閑游、鄉村游、采摘體驗游等相關產業,并建立了茶博物館,推廣嶗山的茶文化。辛勤耕耘的嶗山人因美麗的生態嶗山喜上眉梢……成績
嶗山茶商標“最具競爭力” 嶗山茶協會于2009年正式啟用“嶗山茶”證明商標,并制定出臺《嶗山茶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按照《辦法》規定的條件,篩選確定了首批使用“嶗山茶”證明商標的企業。在第三屆中國商標節上,“嶗山茶”證明商標被評為 “最具競爭力地理標志”。2011年,“嶗山茶”證明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嶗山區有6家企業分別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名牌產品 、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省“十大名茶”和山東省“十大優質名茶”等榮譽稱號。2014年3月,嶗山茶協會成功換屆,成立了嶗山茶證明商標評估委員會,為進一步加強嶗山茶品牌建設和規范管理奠定了基礎。
2009年開始,嶗山茶葉協會授權開設了35家專賣店,店址擴展到北京、濟南等一批大中型城市。嶗山茶正在以“茶中新秀”的形象在中國茶葉市場上崛起。嶗山茶市場逐步擴大,銷量穩步增長,茶農和茶企優先受益。據統計,茶農畝收入從2009年的5000元上升至現在的10000余元,茶企的利潤也比2009年翻了一番。
三項直補從源頭上控制了茶葉種植的不安全隱患,肥料、農藥的統一供給,保障了茶葉的質量安全,配方施肥與生物農藥的防治,加上茶葉苗種的改良,提高了茶葉的品質,加工出來的嶗山茶在外形、口感等各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銷售更是達到了“供不應求”的狀態。在中國茶葉市場上,嶗山茶異軍突起,正逐步從北方茶葉市場向全國范圍內延伸。背后
農民種茶,政府給補貼 為進一步扶持嶗山茶產業發展壯大,2010年,嶗山區先后制定出臺《關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富民增收的意見》、《規范和扶持嶗山茶產業發展的試行辦法》等文件,并從2010年到2012年,在全國率先連續三年對茶農和茶企業實施“三項直補”的政策激勵與資金扶持政策。2013年,嶗山區又完善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持續促進富民增收的意見》、《嶗山茶“三項直補”工作試行辦法》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提高了對茶葉“三項直補”的補助額度。
每年安排260萬元,用于茶葉種植戶標準用藥直接補貼,由各街道實行統一招標集中采購嶗山茶用藥,然后免費發放至全區茶葉種植戶使用,達到“既降低茶農種植成本、又提升茶葉品質”的目標。
每年安排300萬元茶葉用肥直補資金,集中招標采購茶葉專用有機肥料,發放至全區茶葉種植戶使用。區有關部門和各街道負責做好發放、施肥、核查等工作,積極為茶農提供“兩到門”(技術服務送到門、化肥農藥送到門)、“三統一”(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藥殘監控、統一病蟲害防治)服務。
同時,實施品種改良直補。每年安排200萬元茶葉苗種改良直補資金,引進培育適應性強、產量高、質量優的茶葉新品種,引導茶葉種植戶分批、有序進行茶葉品種改良,提升苗種品質。
實施“三項直補”政策,實現了扶持方式、政策連續、經營體制、扶持程序等方面的創新,不僅有效地促進茶農增收、嶗山茶品質提升和茶產業健康發展,還贏得了茶農一致好評。
節會農業,推增收渠道 嶗山區大力發展節會農業,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2004年在王哥莊街道建成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的中國北方唯一一家專業型茶葉博物館。按照“政府主導、節會搭臺、經濟唱戲”思路,從2004年起連續9年舉辦嶗山茶文化節,舉辦了炒茶比賽,推出全茶宴、茶鄉風情游等活動。同時隨著總投資3.2億元的北方茶博園投入使用,將成為集國家級茶葉試驗示范區與山東省首家茶葉博物館于一身的現代化茶文化展示平臺。
節會經濟的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條,推進了嶗山茶產業、旅游產業與茶文化的結合與繁榮,不斷提高了嶗山茶的市場知名度與美譽度。
技術扶持非常關鍵,嶗山區著力抓茶農“萬人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及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全區共劃分了30-40個培訓工作片,每年舉辦培訓班60余期,參加培訓人數近萬人,發放《嶗山區茶農“萬人培訓”活動實用技術手冊》等資料萬余冊。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事關民生的大事。近年來,嶗山區農林、質檢、茶協會等部門在茶葉生產、加工環節認真做好質量監控工作,制定發布了《嶗山茶生產技術規程》和《嶗山茶加工技術規程》2個地方標準,建立了嶗山區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中心不斷加大抽檢密度,定期對基地生產的茶葉鮮葉及成品茶進行抽檢。每年檢測樣品1000余個,自2010年開始已經連續三年抽檢合格率達到100%。
文/圖 周曉荷 孫景軍 唐濤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