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立方米!跟兩三百戶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相當!有沒有搞錯?”如果有人告訴你海底隧道每天要排出4000多立方米的滲水,你一定會驚訝得張大嘴巴。沒錯。在青島
膠州灣隧道通車試運營近三年并順利通過竣工驗收之際,城市信報記者源頭探訪“你知道但卻未必了解的”海底隧道。
滲透的海水可以收集 膠州灣隧道目前已經運營兩年,并正式經過竣工驗收,如此高難度的隧道工程,是如何實現向海底“借道”的?海水會滲透嗎?記者4月21日走入膠州灣隧道深處,揭秘市民所看不到的秘密。
早在海底隧道建設時,挖開隧道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初期支護,“我們要噴射速凝劑,一般來說幾分鐘就可以實現初凝,達到百分之七十的強度,之后鋪設一層防水層,在這兩層之間是網狀結構的滲透海水收集管網。”技術人員介紹說,“海水是可以滲透我們的第一層初期支護,在這一層,滲透的海水得到了收集,收集到的海水經過管道引入下面的主水管,最終流入泵站。我們現在每天收集到的海水水量在4000立方米左右,這些海水經過泵站后,最終由兩側專門的管道流入大海。青島端是處理后流入大海,黃島端是經過處理后進入市政管道,最終也匯入大海。”
除此之外,細心的市民經過膠州灣隧道時還可以看到道路兩側一條細細的裂縫,這些裂縫是干什么用的呢?專業技術人員解釋說:“這條縫隙是路面上收集廢水的,其實下面的空間很大,也是直接通到廢水收集管線的,平時路面上產生的廢水較少,主要還是防范臺風等惡劣天氣造成海水進入隧道形成海水淤積。”
通過管道,每天收集到的水量大概在4000多立方米左右,工作人員說:“如果一個家庭每天使用0.5立方米的水,隧道每天收集到的水量可達兩三百戶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
“無論是挖山體隧道,還是挖地鐵隧道,都沒有像在海底挖隧道這樣,面臨著巨大的海水壓力,我們就像頭頂著一個巨大的水缸在建隧道,而且這個水缸隨時會面臨滲透的危險。”4月21日,膠州灣隧道管理方工作人員以這樣一個比喻的方式,向記者介紹了建設隧道的難度之高。
應急隧道下面可排水 為一覽膠州灣隧道進行滲透海水處理全過程,記者跟隨日常養護人員一行進入市民看不到的管理區域進行探訪。從黃島端進入膠州灣隧道中間的服務及應急隧道,“這個隧道是我們平時管理和養護膠州灣隧道時使用的,一般車輛是不允許走的,如果隧道內發生一些車輛拋錨、交通事故、意外情況等問題時,我們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這條隧道隨時到達隧道的任何一個區段。”管理人員袁先生告訴記者。
滲水是如何匯總,并抽出來的呢?很快,記者一行來到了青島端2號泵站。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應急通道下面另有一番洞天:下面還有一層,一方面是電纜等管線的通道,另一方面是滲出海水的專用管道。而這些海水管道最后經泵站加壓運到隧道外面。
記者進入青島端2號泵站,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海水泵是由德國進口的,數量有3個,泵殼材料為超級雙相不銹鋼,非常耐海水腐蝕。”走過泵站入口,記者就看到了兩臺金屬制的箱子,里面放置著各種儀表盤,經過儀表盤就可以看到一個繼續通向隧道底部的地下入口。
通過非常陡峭的鐵質扶梯,來到泵站底部,“在泵站底部就可以看到隧道頂部滲透出來收集到泵站的海水,進來的海水非常清澈,跟家里的自來水一樣清澈。”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收集進入泵站的海水通過專門的管道進行二次提水,最終排出隧道。”記者在現場看到,收集進來的滲透海水經過一個方形水池后進入泵站,方形水池光線并不是很好,記者使用一個塑料瓶子裝了一瓶海水進行觀察,肉眼來看,瓶子內的水非常清澈,記者用舌頭嘗了一下,非常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