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廣場旁的"修睦"牌坊 ■ 人文齊魯
□ 本報記者 王 建 本報通訊員 郭素彥 陽谷縣舊城南門附近,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一條寬闊的街道如絲線般將這些歷史遺珍串聯(lián)起來。奇怪的是,街道的名字既不是得自武松為兄報仇行俠仗義的獅子樓,也和令神仙留連忘返的紫石街的人間繁華無關,而是源自"處處有之,多種地庭院間"的紫荊。
田氏堂下紫荊茂
清晨,陽谷城從睡夢中醒來,紫荊街上車水馬龍,漸漸熱鬧起來。街邊的紫荊廣場上,羅慶俊的自行車攤早早地開起張來。羅慶俊今年62歲,生于斯長于斯,目睹了廣場周圍近一個甲子的變遷。打氣修車之余,與顧客行人聊上幾句陽谷的傳說故事,他那張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滿是驕傲和自豪。
老羅記得,他小時候,這片廣場是他和小伙伴們的玩耍之地,有一座廟和一棵"古槐"(實為紫荊樹)。至于廟宇的名字和紫荊街名字的來歷,他就說不上來了。
沒錯!紫荊街得名與廟和樹有關,好在這段故事并沒有因為古跡的消失而湮沒。陽谷縣文化館館長楊風華講述了三田哭紫荊的故事。
相傳,很久之前,陽谷縣南門里路西,住著一戶田姓人家。田老漢中年喪妻,他既當?shù)之斈?一把屎一把尿,將三個兒子拉扯長大。后來,老大和老二都娶妻生子,一家人經(jīng)常在家中的紫荊樹下吃飯聊天,其樂融融。
時光流逝,田老漢年事漸高。一天,全家人又聚在了紫荊樹下,田老漢卻悶悶不樂。兒子、兒媳急忙詢問老人有啥心事。田老漢長嘆一聲,說道:"我已年逾古稀,可你三弟尚未娶妻,我死后他的日子該怎么過啊?"
老大和老二聽罷,齊聲對田老漢說:"爹,您老放心,我們兩個當哥的一定會照顧好三弟。"兩個兒媳也異口同聲地說不會虧待老三。
田老漢聽了點了點頭,卻仍然愁眉不展:"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不分的家,你們?nèi)值懿粫肋h在一起過日子吧?"
老大和老二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于是指著身旁的紫荊樹說:"只要這棵紫荊樹在,我們?nèi)值芫陀肋h不分家。"
聽了這話,老人笑逐顏開。從此,一家人更加愛護這棵紫荊樹,經(jīng)常澆水施肥,紫荊樹愈長愈旺。
不久之后,田老漢去世,兄弟三人仍然和睦如初。后來,哥嫂操心,給老三操辦了婚事,娶了媳婦。不料,老三媳婦不是善良之輩,不僅四體不勤、好吃懶做,還經(jīng)常偷奸耍滑、制造是非。她覺得自己沒有子女,與哥嫂一起生活吃虧,便打起了分家的主意。
為了慫恿丈夫分家,她編了一套瞎話:"我算了一卦,咱們命里該生一男一女,只因兩個嫂子與我命里相克,咱們夫婦只能絕后了。"老三信以為真,忙問有啥解決辦法,媳婦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分家。
老三幾次想向哥嫂提出分家,可每次都會想起兄長對著紫荊樹立下的誓言,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老三媳婦見丈夫始終不提分家的事,開始又哭又鬧,可丈夫不為所動,她便又心生一計。
麥收開始,全家人都忙著收麥。老三媳婦借口有病,臥床不起。等全家人下了地,她就生火燒水,再把燒開的一大鍋水澆在紫荊樹上。半個月后,紫荊樹的葉子由綠變黃,落了個精光。
紫荊樹枯死,預示著家庭將分崩離析,一家人非常難過。三兄弟在樹下放聲大哭,哭聲震天,一連哭了三天三夜。
這悲傷的哭聲感動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派仙子下凡,給紫荊樹澆了一瓶仙水。紫荊樹立即復活,再度郁郁蔥蔥。三兄弟見紫荊樹起死回生,欣喜若狂。老三媳婦見全家人為紫荊樹枯死如此悲傷,又因紫荊樹復活這般高興,受到感化。自此之后,田氏三兄弟互敬互愛,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為了弘揚田氏三兄弟和睦的家風,后人在紫荊樹旁修建了一座祠堂,取名為"紫荊堂"。堂前立有一塊石碑,上刻"紫荊堂"三個大字。紫荊街和紫荊廣場的名字就來源于紫荊堂和紫荊樹。只不過紫荊樹與槐樹同屬豆科,有相似的特征,老羅才會把紫荊樹誤當作了槐樹。
苑宗文重修紫荊堂
因為田氏三兄弟的故事,紫荊花被稱為兄弟之花,紫荊被叫做田氏之荊,成為家庭和睦的象征。田氏的宗祠、院落、門頭常冠以"紫荊"之名,如"紫荊傳芳"、"紫荊世第"、"紫荊家風"等。文人墨客在詩文中提及兄弟之情時,常常使用紫荊的意象,如杜甫的《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暮庭春"。
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實現(xiàn)更大理想抱負的起點,家庭和睦成為美好的愿望,紫荊堂因此飽受贊譽,有人甚至將其與圣賢的品德相提并論,成為"高山仰止"的對象。紫荊堂石碑后有詩云:"田氏家風莫論,芳名漾溢滿乾坤。紫荊此日經(jīng)風霜,錯認當年遺淚痕。"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號笠翁,他的《笠翁韻對》一書,是兒童學習寫作詩詞的啟蒙讀物,其中有一句"田慶紫荊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在教蒙童吟詩作對的同時,也將對和睦家風的追求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除了極為推崇紫荊堂的和睦家風外,古人對于紫荊堂建筑的保護也很重視。明萬歷年間,陽谷縣知縣苑宗文重修紫荊堂,并留下一篇《重修紫荊祠碑記》,其中透露出許多有關紫荊堂的信息。
苑宗文稱,他年輕時讀隋志知道了田氏兄弟的故事,后來到陽谷做官,四處尋找遺跡,但除了南門內(nèi)的紫荊堂外什么都沒有找到。紫荊堂是他的同鄉(xiāng)李侯在陽谷做官時所建,紫荊樹也是那時栽下。由此可知,田氏兄弟的故事最晚在隋朝就已出現(xiàn),而紫荊堂和紫荊樹在明萬歷年間就已存在了很久。
苑宗文寫道,在紫荊堂的北面有一座觀音寺。日子久了,紫荊堂被寺中僧人所占,僧人取走了田氏兄弟牌位,安置了佛像。苑宗文"訪之故老,謀之士民,得其故宇",將田氏兄弟牌位重新放置在紫荊堂中。苑宗文題寫了"紫荊祠"的匾額放在門上,又在殿后建造了五間房子,題名為"仰荊堂",取"高山仰止",景仰前修之意,并建造了一處團亭,"以備賢士大夫之游憩者"。
"文革"時,紫荊堂被拆,紫荊樹被刨,如今只能從老羅的描述中想象其當年的風貌。
"那邊有個臺子,周圍有臺階。"老羅指著不遠處說:"臺子很大,能裝下1000多人,那時大隊開會就在這兒。"紫荊堂和紫荊樹就位于平臺之上。老羅將紫荊堂稱為"無梁大廟",據(jù)說是從一塊巨石上掏出了三間廟宇,里面沒有供奉牌位或者神像。紫荊樹在"無梁大廟"旁邊,有七抱之粗,當年刨出之后賣了1000塊錢。
過去,陽谷有不少人闖關東,他們的行囊中除了必備的行李,還有紫荊堂和紫荊樹的傳說。老羅說,前些年曾有不少東北人前來尋訪紫荊堂和紫荊樹。
如今,在紫荊廣場上已找尋不到任何紫荊堂和紫荊樹的遺跡,只有兩棵百年棗樹仍傲然挺立。它們鐵絲般的枝椏刺破蒼穹,在春風的吹拂下,吐露出嫩綠的新芽。
張公藝百"忍"巧對唐高宗
陽谷歷史悠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故紫荊堂與紫荊樹的遺跡雖無處可尋,其傳說仍能流傳不息。而陽谷關于和睦家風的傳說也不止這一個。
在《陽谷民間故事傳說》一書中,有張公藝的故事。相傳,張公藝家是一戶九世同堂的大家庭,享有盛名。唐高宗封禪泰山時,特意繞道壽張,探訪張家。
唐高宗將所帶的兵將隱藏,自己扮作一個道人,前往張家。在路上,唐高宗一連碰到了十幾個老漢,但都不是張氏的族長。后來,唐高宗遇上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名叫張公藝,他就是張家的族長。
唐高宗很奇怪,為何一個頑童能成為一家之長呢?張公藝答道:"這是我家祖?zhèn)鞯囊?guī)矩,因為年輕人在結婚前沒有私心,辦事公道,可使全家和睦相處。"唐高宗又問:"這么大的家庭,你是如何讓全家和睦相處的呢?"張公藝取來筆墨紙硯,揮毫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恍然大悟:"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啊!"
隨后,張公藝帶唐高宗參觀張氏庭院。只見有集體就餐的房間,全家人聽鐘聲吃飯;有做衣裳鞋襪的作坊,男女老少統(tǒng)一分配;小孩統(tǒng)一看管,婦女出門探親,不論誰的孩子,抱起來就走。就連張家養(yǎng)的狗也與眾不同:一百只狗,只要有一只不到,其他九十九就不吃食。唐高宗不信,令先藏起一只狗。另外九十九只狗果然都不進食,只"嗚嗚"呼喚缺席的同伴。
唐高宗有意考驗張公藝,從樹上摘下一個梨,令他將梨分給全家人都嘗嘗。張公藝思索片刻,計上心頭。他用石臼將梨搗碎,倒入水缸里,讓每個人都喝一口水,這樣全家人都吃到了梨。
唐高宗暗暗贊嘆張公藝的聰明才智,同時又多了一絲疑慮:張家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張公藝聰明機智、處事公道,萬一造反,豈不是會威脅到自己的龍椅?
正在這時,兵將來接,唐高宗換上龍袍,張公藝連忙下跪,高呼萬歲。唐高宗對張公藝說:"你家和睦相處甚好,為了讓更多的百姓效仿,你的家人就分散到各州縣去吧。"從此,壽張東街就沒有了九世同堂的大家庭。
苑宗文重修紫荊堂時,曾感嘆"近谷民兄弟往往爭訟",有"以錙銖而傷手足者",想通過重修紫荊堂"以和召和",并將"瞻廟貌而興恩"寄望于"后之人"。如今,紫荊堂和張公藝的故事仍然在陽谷流傳,"紫荊遺韻"還是陽谷八大景之一。面積不大的紫荊廣場就是一片和諧之地。在寫有"修睦"二字的牌坊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玩耍嬉戲,母親們一邊注視著孩子一邊飛快地紡織著手中的汽車坐墊,幾位老人支起一桌麻將談笑風聲,當然還有老羅那閑不住的自行車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