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今,各地被曝光的
自來水異味事件達10余起,而其中6起事件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是
水質達標,不禁讓人對所謂“達標自來水”是否安全心存疑慮。就在不久前,環保部發布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1.1億居民與重點排污企業“做鄰居”,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在自來水是否安全上,為何檢測標準和百姓感受呈現“兩重天”?飲用水安全關乎民生,“達標水”何時等同“安全水”?
自來水異味原因不明 3月上旬,網上曝出蘭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市民反映強烈。蘭州市環保、疾控部門和供水企業隨后公布監測數據,聲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異味原因是黃河水少引起氨氮含量高。
2013年年底,杭州多個城區市民反映自來水有“塑料味”,在查明“元兇”為鄰叔丁基苯酚這一化學物質前 ,杭州相關部門均表示,除了嗅味一項指標異常外,其余指標均正常,杭州自來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飲用。在各地曝出的自來水異味事件中,只有個別地區查明污染源,更多地方在對水質取樣送檢后,得出異味水檢測達標和安全的結論,異味原因始終不明。
“異味水”怎能達標? 據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新標準與國際接軌,共有指標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該標準將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曾表示,自來水出現了異味,按照常理,必然有其來源,但一來相關檢測結果屬正常,二則專業執法部門也無法找到這個源頭,這里面顯然存在無法解釋的矛盾。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王有樂表示,我國自來水的安全指標雖然有上百項,但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每一項指標都能監測到。異味的來源是非常復雜的,污染會造成異味,干凈的水放時間長了也會有異味。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異味水”“達標”的怪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檢測部門往往重視源頭水和出廠水的監測,而對于輸送至老百姓家水龍頭的過程檢測較少,但實際上合格的自來水在管道輸送過程中很容易遭遇污染,但這種污染往往檢測不到或者根本不做檢測,因此就導致了居民水龍頭出來的水有“異味”但檢測報告稱水“達標”的現象。
“達標水”何時等同“安全水”? 記者調查發現,飲用水衛生安全監測和信息公布,仍“陷落”在職能交叉的行政部門之間。比如,住建部門、環保部門、衛生部門都具有飲用水檢測的職責和能力。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建議,各大職能部門在每年的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方案中,應當明確檢測統計的范圍,盡可能地涵蓋不同供水方式下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檢測信息,提高檢測頻率,同時引入第三方監測機制,并將水質檢測數據及時公開,將民生要求作為最高標準,確保水質監測落到實處。
據新華社
■相關鏈接
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環保部本月15日發布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這次大型研究名為“中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從環境健康學上講,“暴露”通常指的是人體接觸到大氣或水污染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人群暴露在受污染環境下的程度不容樂觀。雖然目前霧霾等現代型的環境健康風險增多,但同時,傳統型風險依然占主導地位。
由于規劃和產業布局原因,我國依然還有1.1億居民住宅周邊1公里范圍內有石化、煉焦、火力發電等重點關注的排污企業,1.4億居民住宅周邊50米范圍內有交通干道。在環保部看來,這屬于高風險地區,應盡快建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哨點,開展風險評估和預警工作。此外,我國還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環保部稱,應加速實現生活用能清潔化和優質化,加快飲用水安全改造。
該研究于2011年到2012年從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隨機抽取了18歲以上常住居民近10萬人,環保部稱,樣本具有較好的全國代表性,還對各關鍵環節實施了嚴格的質量控制。
據《新京報》
■分析
自來水“二次污染”需警惕 從水廠出來的干凈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時卻發黃發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自來水遭到“二次污染”。業內人士表示,若要喝上放心水,自來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不容忽視。
記者近日在蘭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采訪了解到,自來水從水廠進入千家萬戶,首先需要經過長距離的供水管網輸送,抵達居民小區后通常還需進行“二次供水”,這是自來水在“最后一公里”所要流經的兩道“安全關”,任何一關失守,都會造成自來水“二次污染”。 第一道“安全關”是供水管網。今年3月10日,中科院蘭州分院科苑小區一區2號樓自來水管因銹蝕而爆裂,迄今全樓仍然停水。記者最近看到一根從2號樓地溝中挖出來的水管,只見這根如同手臂一樣粗的水管內壁上結著厚厚的鐵銹和水垢,中間只剩一個手指粗細的圓孔。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供水管網多處于壽命的臨界點,部分城市的老城區管網超期運行。不少老城區的自來水管網是鑄鐵材質,長時間使用后,內壁容易銹蝕、結垢、脫落 ,導致住戶家中的自來水發黃發渾。
水箱、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設施是第二道“安全關”。然而,水箱和蓄水池容易滋生青苔和微生物,密閉不嚴也會進入灰塵,不及時清洗消毒,就會變成自來水的一大污染源,輕則造成箱底池底泥沙堆積,重則各種垃圾雜物進箱入池。
根據我國《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規定,二次供水設施每年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但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城市并未完全落實這一規定,尤其是城市中無主管單位、無物業管理、無人防設施的“三無”居民小區,成為二次供水設施清洗工作“死角”。
一些在設計上存在“硬傷”的老舊建筑,也給清洗工作帶來困難。許多老舊建筑的水箱和蓄水池的設計、選址不合理,有的水箱幾乎挨著屋頂,根本無法進入箱內進行清洗作業 ;個別小區的蓄水池與化糞池間距不足1米;有的屋頂水箱露天放置,居民在水箱周圍放養鴿子。這些“先天不足”的設施已經投用,后續改造十分困難。
業內人士認為,防治自來水“最后一公里”產生的“二次污染”,既要從硬件上改善供水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又要從軟件上不斷完善管理制度。
一些城市已著手更換自來水管道的材質。今年,上海啟動了中心城區新一輪“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力爭2014年度實施20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改造計劃,“重頭戲”是更換老化的供水管道;杭州正在配合市政建設進行改造,把原來的鑄鐵管、水泥管更換為更耐腐蝕的球墨鑄鐵管。
專家建議,衛生、房管、城建等部門應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共享二次供水設施的設計、建造等信息,才能從源頭上使二次供水設施符合衛生要求。我國應出臺關于二次供水管理的法規,對供水設施的建設標準、維護辦法、消毒周期、消毒程序和檢測標準等作詳細規定。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