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聃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1月至今,全國范圍內媒體曝光的自來水異味事件已達10起。其中有6起,相關部門對水質的取樣送檢后得出異味水檢測合格或達標的結論。(3月19日《法治周末》) “異味自來水”是怎樣成為了合格的供水產品?剖析其所由何來,或許有助于發現“異味的秘密”。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然而,“國標”缺乏實質性的懲罰措施,不為地方政府和水廠所重視;所謂的專業水質監測機構,往往不獨立于水廠之外,實際上是“自測自檢”。由此出現異味自來水也檢測合格,太正常不過。
“異味”自來水患的正是計劃管理病。近年來,公眾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但與此相對應的卻還是一個充滿計劃經濟特征的供水機制:不僅缺乏對水質檢測與監督的第三方,整體運營也處于封閉的壟斷狀態。如此之下,自然就會失去提供高品質自來水的動力。
自來水的水質不是一天變壞的,背后其實是一系列的管理失范,治理措施也必須是成系統的。在這種公共服務領域,也可以打破壟斷,引入市場化的競爭,讓水廠重獲清除“異味”的動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