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財政廳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山東省201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4年預算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3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全省上下在中共山東省委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統籌做好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等工作,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在此基礎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的預算任務圓滿完成。
據快報統計,2013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60.02億元,完成匯總預算的101.8%,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經常性收入增長10.1%);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692.95億元,完成匯總預算的105.8%,增長13.4%。省級收入236.02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04%,同比增長10.1%(其中經常性收入增長8.5%);省級支出666.54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4%,同比增長6.8%,其中農業、教育、科技支出分別增長19.8%、17.8%、15.1%,均高于經常性收入增幅。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全省公共財政預算累計結余6.09億元,其中省級結余2090萬元。
201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606.26億元,完成預算的152.7%,增長28.9%,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增收較多;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700.48億元(含上年結轉支出),完成預算的136.3%,增長28.2%。其中:省級收入178.6億元,完成預算的109.9%,下降2.9%;省級支出138.6億元,完成預算的99.98%,下降2.2%。
2013年,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3.39億元,下降24.5%;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35.4億元(含上年結轉支出),下降11.6%。其中:省級收入8.6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5%,下降52.03%;省級支出13.06億元(含上年結轉支出),完成預算的96.7%,下降6.2%,主要是省屬國有煤炭、鋼鐵等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相應減少。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在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大力支持下,各級各部門按照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人大有關決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在預算執行中,突出把握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著力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去年,針對經濟運行總體趨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各級各有關部門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引導企業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各級財稅部門在認真落實減稅清費政策的同時,依法組織各項財政收入,著力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省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加強工作指導,堅持實事求是、規范管理,要求各地堅決不收"過頭稅"。市縣通過推行社會綜合治稅、開展稅式支出管理試點、完善稅收保障措施等,切實加強稅源管控,減少稅收流失。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去年全省稅收收入完成3533.28億元,增長15.8%;稅收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7.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全省有5個市稅收比重超過80%。公共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112個,其中過50億元、80億元、100億元的達到20個、5個、2個,分別增加10個、4個和1個,稅收比重均有明顯提高。去年全省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集中體現了全省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成果。
(二)堅決貫徹厲行節約各項規定。去年,各級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委十條實施辦法,切實加強預算管理、嚴格預算約束、細化落實措施。年初,省財政廳及時制發《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促進勤儉節約的意見》,對完善內控制度、強化財務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提出具體要求。5月份,向社會首次公開了省級"三公"經費預算總額,以及95個部門的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進一步增強預算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9月份,對除學校以外的所有省直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公用支出,按不低于年初經費撥款預算5%的比例進行壓減,并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建設和節會、慶典、論壇等活動支出。各市縣也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推行預算公開,大力壓減一般性開支,取得明顯效果。去年全省以行政經費為主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6.3%,低于公共財政支出增幅7.1個百分點,其中省級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3.6%,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的承諾。
(三)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各級各部門切實強化資金成本觀念、績效意識,把壓減結余結轉、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作為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省財政按照國務院、省政府要求,加大結余結轉資金專項監督檢查力度,在逐個部門、逐個項目、逐筆資金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嚴格落實"收、調、減、控"措施,沉淀多年的堅決收回,項目變更的調整使用方向,能抵頂新增支出的抵頂支出,需繼續使用的明確時間表,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省級將收回的部分結余結轉資金,調整用于增加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幫助縣鄉兌現提高津補貼政策。對當年預算安排的財政資金,積極采取措施加快支出進度,努力減少結余結轉規模,盡量避免資金沉淀閑置。有些確實無法支出的項目,執行中也作了調整。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去年全省公共財政結余結轉資金減少134.3億元,比上年下降19.88%,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
(四)著眼補齊短板強化民生保障。各級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財政保障的首要任務,在年初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農村低保等方面補助標準,加大教育、文化、就業、扶貧、住房保障等方面投入的基礎上,年中又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本著雪中送炭、補齊短板的原則,著力強化民生薄弱環節。比如,省級籌措15.6億元,支持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推動各地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新建或改造校舍、食堂及旱廁,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落實3.4億元,帶動各級投入15.31億元,對未列入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范圍的489處鄉鎮敬老院實施"4室2房1廳1氣"配套改造,對全省191個鄉鎮敬老院新(擴)建項目給予床位補貼,提升了鄉鎮敬老院服務能力。籌集4.16億元,增加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省級補助、提高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支持市縣規劃建設了2816處農村幸福院和22處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安排4.6億元,支持提高村級經費補助標準、開展鄉村連片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進一步增強村級經費保障能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隨著各級民生投入的加大,各項民生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初步統計,去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382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4%;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57.18%,提高1.02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0.9%,居全國前列,受到中央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
(五)圍繞簡政放權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各級堅決貫徹中央和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先行先試,積極推進財稅改革,釋放改革紅利。在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強化激勵導向方面,建立規范的省市收入分享辦法,將省級251億元稅收下劃市縣管理,取消濟南、淄博等9市執行了二十多年的體制遞增上解政策,實施稅收增量分成和困難縣稅收返還、縣級稅收上臺階獎勵政策,將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資金由過去注重"補缺口"向"獎補并重"轉變,形成了有利于做大做強市縣財政、提高收入質量、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新格局。在創新資金管理方式、增強基層活力方面,重點是將長期形成的層層報項目、按項目分資金的傳統做法,改為按因素法測算分配、切塊下達。去年省級按因素法分配的專項資金達到94.6億元,擴大了基層財力分配、項目安排的自主權。在萊蕪市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將37項涉農資金"打包"下放,由當地結合自身財力統籌安排,著力解決支農資金使用分散問題,為全省整合資金積累經驗。將工商、質監、地稅等部門財務資產下劃市縣,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提升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在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培育市場主體方面,我省從去年8月1日起實施營改增試點,有13.29萬戶納稅人被納入試點范圍,企業減負面達95.7%,5個月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45億元,為加快服務業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大力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設立的收費項目由87項壓減到25項,壓減比例達到71.3%,使我省成為全國收費項目最少的省份之一。認真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負20多億元。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暫行辦法》,提出向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購買6大類57款316項公共服務事項,為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創造條件。
(六)積極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金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圍繞實施創新驅動,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去年全省科技支出達到14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5%。省級繼續安排自主創新專項資金10億元,采取競爭性分配辦法,多中選好、好中選優,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集中扶持了144個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大力支持人才建設,省級投入30.8億元,增長24.7%,大幅增加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實用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投入,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圍繞推進產業升級,加大對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發展、基本農田和水利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全省財政用于農業方面的資金達746.6億元。省級籌集9.8億元,支持221家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和224個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籌集58.7億元,集中扶持文化、旅游、養老、信息、金融、外貿等行業,引領服務業加快發展。出臺20條財稅政策,籌集53億元,積極支持防治大氣污染,加快推進黃標車報廢、火電脫硫脫硝、可再生能源發電等重點工程。實施"以存引貸",省財政用100億元財政性存款,吸引商業銀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1120億元。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繼續落實藍黃兩區政策資金的基礎上,加大對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西部經濟隆起帶的支持力度,形成比較完整的協同發展財政扶持政策體系,區域發展專項資金達到58億元。同時,調整了資金使用方向和重點,突出解決區域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籌集12.3億元,推動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支持培育海洋優勢產業。籌集22億元,集中支持200個重點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七)全面加強財政管理制度建設。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各級各部門把制度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構建用制度管權管錢管人的工作機制。完善預算標準體系,細化預算支出標準定額,制定了"三公"經費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為科學編制預算、促進厲行節約提供依據。完善國庫管理制度,全省國庫集中支付各類資金8289億元,比上年增長51.6%;省級公務卡結算規模達到1.07億元,是上年的4.7倍。完善政府采購制度,頒布實施了《山東省政府采購管理辦法》,調整省級集中采購目錄及限額標準,省級政府采購預算執行率達到92%。完善資產配置管理制度,出臺省直行政單位部分通用資產配置標準,對28個資產品目的配置數量和價格設定最高限額,有效解決部門資產配置無標準可循的問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覆蓋范圍,省級納入實施范圍的獨立核算企業覆蓋面由66%提高到93%,國有資本收益綜合收取比例由10%提高到13.7%。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深入開展"績效管理年"活動,制定出臺預算績效管理指導意見和具體制度辦法。在全國縣級財政支出管理績效評價中,我省榮成等4個縣(市)進入前10名,15個縣(市)進入前100名,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完善民生政策公開制度,對涉及財政的7大類115項民生政策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將市縣民生政策公開情況納入財政管理績效考評體系,從制度層面形成民生政策公開的長效機制。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摸清了全省政府債務底數,建立了債務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首次成功自辦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12億元,為今后地方自主發債積累了經驗。完善鄉鎮財政管理制度,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鄉鎮財政建設的意見》,明確了鄉鎮財政建設的目標任務,為鄉鎮財政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涉農補貼"一本通"管理制度,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財政網絡貫通,完成與公安、金融代理機構及縣直有關部門的聯網,提高了各項惠農補貼的支付效率,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完善財政監督檢查制度,將監督嵌入預算編制和執行全過程,對4586個部門單位進行了檢查,查處糾正違規違紀問題金額650.7億元。會計管理、票據管理、投資評審、信息化建設等制度也日趨完善,財政管理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當前全省財政運行狀況總體良好,但也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經濟發展和財政增收的基礎不夠穩固,質量效益需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與支出剛性增長矛盾突出,財政保障任務十分繁重;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部分市縣財政依然比較困難;鋪張浪費現象依然存在,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有待提升;財經秩序不夠規范,部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偷稅逃稅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地區債務規模增長較快,政府償債壓力加大,等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預算安排意見
201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任務的關鍵一年。總的看,全省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為財政增收奠定較好基礎。但經濟發展環境依然錯綜復雜,財政減收增支因素較多,改革、發展和保障任務很重。收入方面,受內需不足、外需低迷、投資放緩、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企業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疊加影響,加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等,全省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同時,國家加快推進稅制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范圍,加大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力度,繼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基金等,也影響財政收入增長。支出方面,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領域的發展需要保持較大投入力度,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財政支付一定的成本,特別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償還政府到期債務、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硬性支出較多,各級財政面臨較大增支壓力,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2014年預算安排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為指引,按照省委十屆七次、八次全體會議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民生改善以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各項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業教育科技投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完善地方稅收體系;健全預算管理制度,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完善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綜合考慮經濟形勢和各項收支增減因素,本著積極穩妥、統籌兼顧、收支平衡的原則,2014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安排506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安排7362.24億元(含中央補助安排的支出),增長10%。以上收支計劃安排是指導性的,待各級預算經同級人大批準后,我們將及時匯總,報省人大常委會備案。
(一)2014年省級公共財政預算安排意見
預算安排采取的措施:為切實編好2014年省級預算,集中財力保障各項民生政策和重點支出,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預算管理改革的要求,我們立足開源節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重點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壓減一批。收回一次性和到期項目,抵頂結余結轉資金,取消部分產業發展類專項資金,對省直部門日常公用經費和業務類項目支出統一壓減5%,共調劑使用資金28.28億元。
二是結合一批。深入推進綜合預算,統籌政府性基金安排水利、農業綜合開發、職業教育等項目40多億元,盤活社會保險基金結余10億元,共統籌各類政府性資金50多億元,與公共財政預算形成合力。
三是調整一批。調整競爭性領域專項資金投向,本著公正公平、減少對市場干預的原則,將部分直接用于企業補助的資金11.1億元,調整用于創業補助、創新獎勵、節能減排、化解產能過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四是整合一批。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力度,按照"綜合性部門管理項目不超過5項、其他部門不超過3項"的要求,推動部門內部整合,試行跨部門整合,避免政策"碎片化"。整合以后,2014年省級預算對下專項轉移支付由原來的243項減少到99項,壓減59.3%。
五是下放一批。對保留的專項轉移支付,積極采取因素法切塊下達,由市縣按規定用途使用,以增強市縣統籌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4年省級預算采用因素法分配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達29項,占29.3%。
六是并入一批。在保證資金使用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將32項共60.1億元帶有財力補助性質的專項轉移支付,轉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優化轉移支付結構,提高市縣兩級財政保障能力。
省級收入及財力情況:2014年省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安排188.41億元,同比增長7.3%(主要考慮工商、質監及地稅垂管系統非稅收入下劃市縣管理等不可比因素;經常性收入增長6.9%),其中稅收收入123.41億元,同比增長7.6%;非稅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6.6%。
上述收入,扣除具有專項用途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等非稅收入63.87億元,加地方政府債券收入、省本級稅收返還、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市縣凈上解收入及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1040.98億元,2014年省級可安排支出的財力為1165.52億元,相同口徑比上年預算增加111.87億元。
省級財力具體安排情況:按照"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的順序,一是安排省直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經費和正常運轉經費119.32億元,比上年預算增加15.52億元,主要用于省直部門正常增人、晉級晉檔、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駐濟以外省直單位落實駐地津補貼提標政策以及落實完善省直行政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制度改革等政策;二是安排重點項目支出738.38億元,增加81.35億元;三是安排對下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307.82億元,增加15億元(加上中央轉移支付共計增加43.55億元,不含并入的一般性轉移支付60.1億元)。
2014年省級財力安排,在保證人員經費及基本運轉需要的基礎上,按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關要求,重點向保障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傾斜,向推動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傾斜,向支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傾斜。省級重點項目及對下財力性轉移支付安排情況是:
1、加大農業投入,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84.25億元(含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7億元),增加6.9億元。
——安排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資金30.75億元,增加3.97億元。其中:安排2.5億元,支持農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安排3億元,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安排4億元(另外,省對下轉移支付安排連片扶貧鄉鎮補助1.97億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安排6億元,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安排9000萬元,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給予獎勵。安排5.23億元,對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進行獎補。安排1.5億元,支持打造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精品工程。安排3.13億元,支持全省綠化造林,加大森林防火投入,將省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由每畝10元提高到15元。安排2.39億元,支持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安排1.9億元,支持實施平安漁業工程和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安排2000萬元,支持氣象事業發展。
——安排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資金15.54億元,增加2.72億元。其中:安排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和小麥"一噴三防"資金3.22億元,支持糧食高產創建和"渤海糧倉"建設。安排耕地質量提升試點資金1.6億元,支持實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重金屬污染修復、地膜污染防治、秸稈肥料化利用、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工程。安排6.27億元(含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安排3億元),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安排3.35億元,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建設。安排1.1億元,支持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建設。
——安排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7.96億元(含水利政府性基金24億元),增加2133萬元(加上到期收回的南水北調工程基金等一次性項目,可統籌安排的水利資金增加10.28億元)。其中:安排18億元,支持雨洪資源利用和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安排8.31億元,支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安排5.26億元,用于大中型病險水庫及水閘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建設、防汛抗旱和山洪災害防治等。安排3.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安排2.79億元,用于水文監測設施、水生態文明工程和水利信息化建設等。
2、加大教育文化投入,促進文教事業健康發展。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208.54億元,增加20.43億元。
——安排基礎教育發展資金61.33億元,增加6.86億元。其中:安排47.53億元,支持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將農村初中、小學公用經費生均定額提高70元,分別達到870元、670元。安排10.97億元,重點支持學前教育以及農村中小學校舍標準化建設等。安排2.01億元,健全學前教育、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救助體系。安排8200萬元,加強基礎教育師資培訓,實施"三區"教師人才支持專項計劃。
——安排職業教育發展資金30.28億元,增加4.53億元。其中:安排20.75億元,將省屬高職、技校生均定額提高500元,達到4700元。安排5.83億元,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全覆蓋。安排3.7億元,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持企校共建和實訓基地建設,實施骨干教師培訓及能工巧匠進職校計劃。
——安排高等教育發展資金107.41億元,增加6.94億元。其中:安排86.97億元,確保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保持在1.2萬元以上。安排8.63億元,支持高校骨干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引導高校內涵提升。安排3.83億元,實施高校省部共建。安排6.73億元,落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貼息政策。安排1.25億元,落實研究生獎助學金政策。
——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9.52億元,增加2.1億元。其中:安排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86億元,支持開展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農村文體活動等,確保村均文化經費達到1萬元。安排5000萬元,對"鄉村文明行動"進行獎補。安排1.28億元,落實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和美術館免費開放政策。安排2.34億元,支持大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等。安排宣傳文化發展、藝術創作、藝術人才培養、文藝宣傳交流等資金2.78億元。安排7670萬元,用于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備戰、省運會籌備及省體育訓練中心運轉等。
3、加大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投入,促進完善民生保障體系。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149.92億元(含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3億元),增加24.08億元。
——安排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資金24.39億元,增加4.38億元。其中:安排5.08億元,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實施艾滋病防治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安排4.14億元,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安排5600萬元,實施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安排5.81億元,支持醫療衛生機構事業發展,加強衛生信息綜合平臺建設。安排4.13億元,用于食品藥品安全監測檢驗和執法能力提升等。安排4.69億元,落實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以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政策,將獨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標準由每月135元提高到400元,將城鎮和農村獨生子女傷殘家庭扶助標準由每月110元分別提高到270元和150元。
——安排促進就業創業扶持資金6.83億元,增加2250萬元。其中:在統籌10億元省級失業保險基金結余用于支持創業就業的基礎上,安排1.36億元,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并將特困生求職補貼標準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安排2億元,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安排1.42億元,用于農民培訓、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及青春創業貸款貼息補助。安排2.05億元,用于創業補助和創新獎勵,提高中小企業就業吸納能力,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安排社會保險補助和優撫安置資金79.58億元,增加11.09億元。其中:安排49.58億元,將新農合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人均補助標準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安排20.72億元,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不低于65元。安排8.38億元,落實各類優撫對象及退役士兵補助政策。安排9088萬元,對地方依法破產國有企業退休職工參保給予補助。
——安排社會福利和救助資金26.12億元,增加4.98億元。其中:安排1.49億元,對80周歲以上低保老人和百歲老人發放補貼。安排5000萬元,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給予養老護理補貼。安排1.17億元,對農村五保對象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標準增加補助。安排10.17億元,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安排7.65億元(含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2億元),支持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對鄉鎮敬老院改造和社區照料中心及養老機構建設運營給予獎補。安排8640萬元,落實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對困境兒童給予救助。安排4.28億元(含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3000萬元),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力度,完善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群體救助政策,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殘疾人給予護理補貼等。
——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獎補資金13億元(不含基金安排的支出),增加3.4億元。引導各地加大投入,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4、加大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投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67.34億元,增加13億元。
——安排科技創新資金21.43億元,增加9820萬元。其中:安排自主創新專項資金12億元,重點支持節能環保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安排3.85億元,支持推動基礎性、公益性、應用性等技術研究。安排1.1億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創造。安排1.6億元,支持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安排2.88億元,支持科技推廣普及、科技惠民工程、社會科學研究、科技研發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安排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資金3.73億元,增加6075萬元。其中:安排2.77億元,用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萬人計劃"、"泰山學者"工程及藍色產業領軍人才專項計劃,對入選"國家特支計劃"的人才給予補助。安排9685萬元,落實駐魯兩院院士、首席技師、鄉村之星等人才補貼政策,吸引回國留學人員等各類人才來魯創業。
——安排環境保護和大氣污染治理資金11.85億元(另外,排污費安排3億元),增加7億元,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黃標車提前淘汰補貼政策,支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保護,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安排節能專項資金11.8億元,增加5000萬元。其中:安排4億元,支持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和綠色建筑發展。安排1.2億元,引導各地更新和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安排1.7億元,支持公共節水節能能力建設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安排4.9億元,用于支持節能、"煤改氣"、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
——安排服務業及外向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8.53億元,增加3.91億元。其中:安排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4億元,通過貼息、獎補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服務業關鍵環節和新興領域投入。安排旅游發展資金4億元,用于支持游客服務中心、信息網絡平臺、鄉村旅游示范和旅游培訓項目等。安排2億元,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安排2.83億元,支持金融、商貿流通倉儲等產業發展。安排2億元,對營改增試點稅負增加企業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安排7500萬元,用于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標準化體系建設等。安排外經外貿發展資金2.95億元,支持電子口岸建設,加大出口信用保險補貼力度,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5、加大政府公共投資投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239.63億元(含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4.8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安排10億元),增加11.78億元。
——安排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9.67億元,增加1.78億元。其中:安排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1億元。安排鐵路建設資金10億元。安排130.67億元,用于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和港航基礎設施建設養護以及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等。安排6.5億元,用于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及到期還本付息支出。安排1.5億元,支持省會城市公益事業發展。
——安排"兩區一圈一帶"建設專項資金58億元。其中:安排藍黃"兩區"建設專項資金28億元(含省基建基金安排的4.8億元),"一圈一帶"建設專項資金20億元。單獨安排地方政府債券10億元,用于支持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并由省級承擔利息支出。
——安排城鎮化建設資金21.96億元,增加10億元,繼續實施"百鎮建設示范行動",加強示范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城鎮規劃編制,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6、加大社會治理資金投入,促進平安山東建設。這方面重點項目支出共安排22.45億元,增加4.03億元。其中:安排7.42億元,用于基層政法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配套和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安排6.82億元,支持政法機關網絡設施共建、加強公安交通管理,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消防和武警現代化建設等。安排2億元,支持安全生產。
安排6.21億元,支持地震預防監測"十二五"規劃、民族宗教社會事業發展、政府應急體系建設等。
7、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結合中央財政支持,安排財力性轉移支付307.82億元,增加15億元(加上中央轉移支付共計增加43.55億元)。其中:安排均衡性、工資性及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120.68億元,安排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及縣級稅收收入上臺階獎勵資金154.7億元,主要用于彌補基層財力缺口。安排村干部報酬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5億元,引導各地提高村級經費保障水平。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19.77億元,重點用于產糧(油)大縣財力補助、種糧大戶獎勵等。安排7.65億元,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革命老區困難縣社會事業發展,加大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支持力度。
另外,安排預備費9億元,增加1億元,主要用于預算執行中的自然災害救災開支及其他難以預見的特殊開支。安排1.35億元,用于對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
省級預算收支平衡情況:以上共安排2014年省級財力1165.52億元,加上年結轉收入80.52億元、專款專用的非稅收入63.87億元、用于市縣的地方政府債券100億元、中央具有固定用途的專項補助收入842.54億元、按規定用于市縣的稅收返還收入等361.21億元,省級各項收入共計2613.66億元。支出相應安排2613.66億元,預算收支安排是平衡的。
在上述支出中,按現行財政體制規定,2014年列省本級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為649.58億元,相同口徑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支出98.32億元,增長7.5%;教育支出164.01億元,增長10.8%;科技支出17.54億元,增長7.2%,均符合法定增長要求。
(二)2014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意見
2014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安排158.53億元,比上年下降11.2%,主要是從行政事業性收費中提取的水利建設基金以及資產處置等一次性收入比上年減少。其中:車輛通行費收入98億元,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30.1億元,地方水利建設基金5.5億元(不含市縣結算上解省級15.2億元),文化事業建設費收入2億元等。上述收入,加上年結轉、中央補助及市縣上解收入141.29億元,省級可安排的收入總量為299.82億元。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相應安排299.82億元,其中省本級支出114.86億元,下降17.1%,包括:車輛通行費支出104.08億元,文化事業建設費支出1.08億元,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支出8445萬元等;政府性基金補助市縣等轉移性支出184.96億元,包括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支出69.7億元(含中央專項補助)、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支出19.86億元、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支出20.84億元等。
(三)2014年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意見
2014年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安排4.6億元,比上年下降47%,主要是煤炭、鋼鐵等企業效益下滑較大。當年預算收入,加上年結轉4868萬元,省級可安排的收入總量為5.08億元。其中:安排結構調整與創新發展支出3億元,增強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引導省屬國有資本加快布局結構調整。安排2.08億元,用于彌補改制破產企業費用缺口,落實企業辦中小學退休教師移交屬地管理補助和企業辦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補助政策,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支持省屬企業人才引進,加強省屬企業國有資產監管。
(四)2014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安排意見
我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已試編八年,根據中央統一部署,今年首次提交省人代會審議。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包括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八項社會保險基金。2014年,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算安排2311.19億元,比上年增加250.86億元,增長12.2%,其中社會保險費收入1813.38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98.71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預算安排1997.55億元,比上年增加251.94億元,增長14.4%,其中社會保險待遇支出1985.06億元。當年收支結余313.64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273.14億元。
以上收支預算分科目安排情況詳見附表。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做好財政工作意義重大。我們將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提高財政經濟運行質量效益為主線,把改革創新貫穿財政工作全過程,積極作為、扎實工作,確保圓滿完成預算任務。
(一)大力支持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積極支持農村綜合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社會活力。加大農業投入、整合涉農資金,發揮好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完善各類涉農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農業保險等政策,加快實施水利重點工程及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糧食生產能力提高。增加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投入,做大做強種子種苗產業,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平。大力扶持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積極推進農村生態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
(二)積極支持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按照"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總體要求,利用財稅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兼并重組、轉移和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把創業創新和人才培養引進作為支持重點,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加大信息、物流、文化、旅游、養老、醫療、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投入,建立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進一步改善產業和經濟結構。認真實施重點帶動戰略,落實好"兩區一圈一帶"、海洋經濟及百鎮建設示范行動扶持資金和政策,著力打造新亮點、形成新優勢。充分運用市場化的項目發現機制、競爭性的資金分配機制、杠桿化的財政投入機制,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調動各方面轉方式調結構的積極性。
(三)加大支持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建立以獎代補制度,引導各地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和行動計劃,開展重點行業脫硫脫硝、揚塵綜合整治、"煤改氣"等工程,加快黃標車提前淘汰進程,發展綠色公共交通。鼓勵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支持能源結構調整,加大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節能措施,積極推進千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以南四湖、南水北調和小清河流域為重點,支持實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公益性區域污染治理、人工濕地凈化等工程,不斷提高水質達標率。實施生態修復保護,啟動耕地質量提升計劃,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支持生態脆弱區恢復治理。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全面推行國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利用財稅杠桿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四)健全和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體系。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各項民生政策。堅持保基本、補短板,把增加投入與完善機制結合起來,統籌城鄉低保救助制度,建立臨時社會救助制度,切實做好"老、小、孤、殘"等弱勢群體保障工作。加快完成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合并進程,積極推進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運行,著力解決政策不統一、制度不銜接問題,增強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增加對欠發達地區的財力補助,推進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民生資金監管,擴大涉農資金"一本通"實施范圍,堅決防止擠占挪用和虛報冒領民生資金,切實把每一筆資金管好用好,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五)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財稅改革。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公共財政預算的銜接,科學運籌政府財力。加大預算公開力度,在全面公開省級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決算的基礎上,今年選擇50%的市、縣(市、區)開展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公開試點,并深入實施縣級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試點,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深化稅制改革,從今年1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鐵路運輸和郵政業,密切關注消費稅、資源稅、房地產稅、環境稅等改革,積極做好準備工作。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相應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今年省級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達到55%左右。規范財稅優惠政策,清理違規出臺的稅收減免或返還等政策。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都要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
(六)以增收節支為重點全面加強財政管理。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加強財稅監督、嚴肅財經紀律,努力提高依法治稅管費水平和財政收入質量。深入貫徹《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執行"約法三章",從嚴控制會議、接待、出國、培訓等經費支出。加快支出進度,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公務卡制度,提高預算執行效率。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切實把閑置沉淀的資金用活用好。擴大納入預算績效管理的資金和項目范圍,加快構建"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管理機制。逐步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體系,探索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完善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防止出現系統性、區域性債務風險。
各位代表,今年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重大而艱巨。我們將在中共山東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本次大會決議,自覺接受省人大的指導和監督,虛心聽取省政協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真抓實干,確保圓滿完成財政預算任務,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