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商場設定的1月6日搬出截止日期沒幾天了,2014年新年伊始,
太古百貨公司多家店主便開始加緊清倉,1月3日記者進入太古地下購物中心,發現地下二層早已封閉,而地下一層已有超過7成商鋪搬離,也處于半封閉狀態,整條地下走廊燈光昏暗,猶如一座鬼城。無論是太古商場招商處還是店鋪房東,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再次招商日期,有房東透露太古百貨店開業近三年卻一直未辦理規劃、消防、人防等驗收審批,至今無法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專家表示,受到
電商強烈沖擊,地下
實體商鋪則應該向生活服務類業態轉型。
▲ 1月4日晚6時許,太古百貨商場負二層多數商戶已經搬離。
現狀 七成商鋪搬離,地下走廊空如鬼城 1月3日下午,記者沿著佳世客地下通道,走進太古購物中心香港中路入口,在門口有五六個商販擺著小推車招攬生意,每一家都在小推車醒目位置寫著類似“清倉處理 ”的字樣。緊挨著小推車的位置還擺放著一個牌子,寫著“太古購物中心將于2014年1月1日開始進行驗收,暫停營業。”
商鋪入口處所有手扶電梯全部停止運行,站在高處往下看,可以看到多家店鋪正在一包一包地整理存貨。在地下一層入口處的立柱上,該商場的平面導視圖還貼在顯著位置,可以看到該商場從香港中路入口處一路向北,綿延400多米長,從南向北依次分為A、B、C、D四個區。
商場招商處一名女性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A、B、C三個區所有店鋪必須強制撤離,這些必須強制搬出的商鋪總數已經超過該商場商鋪總數的七成,共幾百戶,且強制搬出去的商鋪均已經不再對外出租。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還在營業的D區也將在短時間內撤離。究其原因,這名工作人員說:“商場要進行房屋質量驗收,這也是為店主們生產安全考慮,至于再次招商的時間,我們也不知道。”
在一位店主的帶領下,記者進入被封鎖的B區和C區。這是個大約300米長的走廊,兩側商鋪幾乎沒有亮燈的,超過九成商鋪已經搬空,透過玻璃只能看見一些廢棄的裝修垃圾,走廊里幾乎沒有顧客,輕輕咳嗽一聲便可聽見貫穿南北兩頭的回音。
業主 開業三年未獲利,欲開網店清存貨 在樓梯口位置處理手機殼的小孫說,太古購物中心原規定他應于1月6日搬出去,在苦口婆心地求情下,孫先生將期限拖延至1月10日。小孫租賃的商鋪在地下一層B區,租金為每平方米每天5元,對于太古管理層強制他搬出去的要求,他表示早已有預感,但沒想到會如此堅定和不容商榷。
“我這間鋪子是7月份租下來的,當時簽合同也就簽了五六個月,我心想這么大的商場,怎么著還不得撐一段時間,到時候再續簽就行,招商處當時也沒說到期就必須搬走。”小孫把記者帶到他地下一層B區的店鋪里,剛剛開始創業,小孫首先花了一萬多元將店鋪重新裝修一番,這個裝修成本與其他鄰居相比,只能算是簡裝。銷售的產品都是與智能手機相關的附帶產品,包括手機殼、手機配件等。創業之初就受到這樣的打擊,小孫連連叫苦:“干了這么久,連房租都掙不回來,別說裝修了,到現在這些貨全部都是成本價賣。”小孫稱自己準備開個網店,把剩下的貨物處理完。
女包店主劉先生同樣難逃厄運,自從2011年該商場開始招商,劉先生就懷著吃螃蟹的心態以第一批店主的身份入駐,由于售賣的女包價格較高,劉先生店里裝修也選擇了較高的規格,包括門頭、燈光、櫥柜等共花費4萬多元,每年房租與物業費共需要5萬多元。
“從2011年開始就沒幾個人來,我們一直變著法兒地想招數,招攬顧客,搞各種促銷活動,但從來沒有見好轉過,開業三年未獲利,現在強制讓我們搬出去,也算是一種解脫。”劉先生說。
調查 店鋪設計存隱患,已遭多次起訴 在諸多問題中,最讓業主擔心的是商場開業近三年卻一直未辦理規劃、消防、人防等驗收審批,至今無法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1月3日,記者聯系到一位曾在太古百貨商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購買店鋪的房東藍先生,今年47歲的藍先生是青島本地居民,多年的商場經歷讓他有了一定的積蓄,在太古百貨商場開工建設的時候,藍先生就看準了其中一間店鋪。2010年2月25日,藍先生與太古百貨商場簽訂了商鋪買賣合同,以85萬多元的總價全款買下了9.6平方米的店鋪,每平方米均價為88800元。回憶起當時購買商鋪的情景,再看看如今商鋪冷清的樣子,藍先生深有感觸地說:“2010年年初太古百貨開始發售,那時候真是一鋪難求,我為了買到這間鋪子還托了好幾層關系,那時候別說是打折,只要能買到,就算是燒高香了。”
按照合同規定,該商鋪使用權期限為50年,從2011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交付使用,但當藍先生興沖沖地去自己的新鋪子參觀時,發現商鋪面積似乎比自己預想中的要小一些,藍先生找專業人員進行測量,發現實際面積為7.604平方米,竟然比合同面積足足小了2平方米。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段,少2平方米就意味著藍先生白白損失了17多萬元。
“我當然不能就這樣算了,也去鬧過很多次,他們后來只能把我的房子在往樓梯口的位置挪了幾十厘米,單這樣一來就把半個消防通道給擋住了。”藍先生帶領記者來到太古百貨商場地下一層C322戶,可以清楚地看到,緊鄰的消防通道只剩下一扇門能打開。根據“面積誤差比絕對值正負超出10%時,買受人有權退商鋪”的規定,藍先生在2013年一紙訴狀將太古百貨商場告上法庭。
藍先生介紹稱:“我這其實都算小問題,這個商場在建設過程中擅自更改圖紙,幾百個房東都發現了問題,現在所有商鋪因為這個辦不下來營業執照,狀告太古百貨的房東還有很多家,不少人已經將問題反映到了省里。”
■探討
電商沖擊勢頭強勁服務型實體店受寵 香港中路地下通道與太古百貨正對門,這里與太古百貨的冷清截然不同,除了人流量大等客觀因素,該地下通道辦公室一名負責人李先生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經營問題”。
上海第一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蔡為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島地下商鋪總體經營業績并不十分樂觀,地下商鋪總的來說也應該算是實體商鋪的一部分,受到電商的強力沖擊則在所難免。
實體店并沒有拿出自己的拳頭產品 ,擺出一副強勢競爭力的架子。受電商沖擊最大的主要是服飾類、日化類,以及百貨小商品 ,而不少經營不善的實體店鋪所經營的恰好就是這些容易被運輸,體驗性不強的商品 。
在太古百貨走訪中 ,記者驚奇地發現 ,雖然絕大多數商鋪都已經處于關門歇業狀態 ,但在同樣面臨“最后幾天”的情況下,商場里幾家美甲店的生意卻異常紅火。A區一家面積僅10平方米左右的美甲店里有三位員工,但卻有至少10名顧客在排隊,多是年齡在20歲上下的女士,而商場D區與C 區交界處一家美甲店生意更加紅火。“我們跟百貨小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能網購,現在電商那么發達,像手機殼、包包那種不太重視親身體驗的商品 ,完全可以網購,而化妝品、衣服那些需要試驗的商品 ,只要從選對了品牌、網上商城和實體店品質應該一樣,而且價格還便宜。”一位美甲店老板說。
蔡為民建議,實體商鋪未來更應該向生活服務類的業態轉型,干洗、便利店、生鮮購買、寵物美容寄養等這些服務行業是電商所取代不了,但卻是居民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當然什么樣的服務類型更適合在地下商場里開展,這還要根據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再做結論。另外對奢侈品 、全球性品牌店鋪的引入,也可以增加地下實體店鋪的人氣。
文/圖/記者 曹凱杰 記者 何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