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金惠 “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11月3日,網上一組圖片引起廣泛關注。而據記者調查,此組圖片所表述內容與事實有所出入,該大媽的確被老外撞倒。目擊者稱,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后,用中文辱罵被撞者。北京警方通報稱,據現場調查,該外籍男子無證駕駛,在人行橫道內將中年女子撞倒,警方暫扣了肇事摩托車,其交通違法行為將依法處罰。 “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醒目的圖片加上刺眼的標題,迅速抓住了公眾眼球,所有的矛頭瞬間對準了當事大媽。然而,事情隨后卻出現“峰回路轉”——目擊者稱,是老外撞倒大媽在先 ,現場視頻也顯示老外的確用中文辱罵大媽,警方調查也還了當事大媽清白,事已至此,眾人又轉過頭來譴責老外。
其實,事實
真相究竟如何,應以公安機關的調查確認為依據,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最好不要妄下結論。繁忙的城市道路上每天車來車往,行人與車輛之間發生矛盾在所難免,公眾完全不必對一起小糾紛過分解讀,甚至動輒上升到道德層面。我們需要做的,是給真相多一點
時間和耐心,讓公安機關的調查結果來平息眾說紛紜的猜測。
先前發生的多起“扶老人被訛”事件,在公眾心中留下了“老人變壞”或“壞人變老”的刻板印象。當面對類似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事件時,公眾很容易習慣性地“寧可信其有”,并憤慨于“中國大媽”丟人丟到了國外。然而,任何社會必定都是好事與壞事并存的,一味地放大社會的丑惡面有百害而無一利,只能固化“好事做不得”、“老人倒地不能扶”的錯誤觀念。道德是脆弱的,建立社會的道德水準難,而要擊潰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卻容易得多。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既有的道德觀,拒絕對疑似“大媽訛老外”事件妄下論斷。
遺憾的是,在“大媽訛老外”被以訛傳訛的過程中 ,一些媒體與公眾被網絡牽著鼻子走了。在微博、論壇等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記者 ,信息傳播變得更加開放、及時,但也為虛假新聞留下了空間。不管最初爆料者將肇事老外說成助人為樂的“好心人”是出于何種目的,媒體都必須堅守客觀公正的專業主義精神,否則不僅誤導了公眾,也傷害了當事人——當事大媽李女士稱 ,“好多老家人給我打電話罵我,說我在北京碰瓷 !”
一些城市推出“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公眾“扶老人被訛”的顧慮,可是,“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不實傳聞,卻在道德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即便老外與大媽之間存在肢體沖突,即便發生訛人事件,我們就真的面臨道德不存、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嗎?個案終究是個案,何必以偏概全、動輒拿道德說事呢?面對社會中的丑惡現象,我們應該心懷更多的善意去努力改變,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潑臟水。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