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到大醫院排隊掛號,頭疼腦熱的小病在家門口的社區門診就能解決。昨日,記者從市北區衛生局了解到,作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惠民工程,該局近年按照"增量建公立、存量調結構"的原則,突出社區衛生服務的
公益性,立足建設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到目前為止, 22所政府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經開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模式,有效緩解全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家門口看病打造健康服務圈
"以前輸液都要往大醫院跑,花錢多不說,排隊掛號要等好長時間,現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條件很好,也方便。"在鎮江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的趙潔告訴記者,她以前頭疼腦熱的都要到大醫院看病,往往吃片藥、打個針的小毛病也要忙活一上午,自從樓院里建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些小病都在家門口就治好了。
記者了解到,市北區近年來通過新建、轉型、移交的方式,提升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比例,積極打造社區健康服務圈。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8所中心從原所屬區屬醫院徹底剝離,實行"區衛生局抓中心、中心管站"的管理模式。為不斷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 2011年政府投入476萬元建成了同安路、洛陽路兩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年又投入582萬元,建設了小港和水清溝兩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小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11月初正式啟用,水清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于2014年啟用。做為2013年政府實事,興隆路街道(興隆三路69號)新建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進展順利。"十二五"規劃期內區政府還計劃在河西街道、大港街道新建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市北區"政府買單"改善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投入100余萬元打造兩處省級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投入70余萬元打造兩處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投入20余萬元設計開發社區管理網絡平臺,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2所公辦社區診所突出公益服務
記者在延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遼源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中心內干凈整潔,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疫苗接種區、康復區等設置得井井有條。據介紹,2014年市北區還將投入580萬元,對16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建設提升改造,配備更新222臺醫療儀器設備,打造溫馨、舒適的服務環境。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2所,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0所,使政府辦的比例達到30%,凸顯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市北區衛生局局長鄭金江介紹說:"今后幾年,市北區衛生局將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使全區衛生資源數量更加充裕、質量更加提高、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逐步構建起與城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多層次醫療衛生需求。"
電話尋醫隨叫隨到
"李大爺,最近你的血壓還比較穩定,要記得正常服藥,飲食清淡一點,每天的慢跑鍛煉最好還能堅持。 "在延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的李大爺聽完醫生的叮囑,放心地對記者說:"現在可方便了,醫生就守在家門口,態度還特別好,有問題時打個電話,社區醫生隨叫隨到。"李大爺說,自從家門口有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家里人平時患個傷風感冒,或是打個針輸液什么的,再也沒去過醫院。據介紹,市北區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近年來不斷轉變服務模式,以32支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為主體,創新開展社區衛生"一中心一品牌一特色"活動,著力打造"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健康促進、網絡健康管理、社區康復治療"等特色服務品牌。團隊醫生配發統一巡診服裝,佩戴統一胸牌,攜帶出診箱,定期走進社區和家庭,以老人、婦女、兒童、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為重點,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同時,社區衛生服務隊還在居民住宅區公開團隊人員姓名、服務項目、服務時間和聯系電話,實行責任團隊網格化管理和團隊長責任制。居民遇到身體不適或有健康問題,都可以直接打電話咨詢,預約。
家庭醫生為90萬居民建檔
通過兩年的運行,社區衛生服務實現由被動坐診向主動上門服務轉變,醫生的主要職責,也由"坐堂行醫"轉變為 "健康守門"。依托于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市北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8%,健康檔案真正成為記錄群眾診療、保健信息的"活檔"。而家庭醫生健康服務制度的推行,大大加強了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和跟蹤服務,深受好評。全區老年人健康管理達3.9萬人,高血壓、糖尿病、重型精神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16萬人次。為緩解群眾"看病貴"問題,在各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銷售基本藥物全部實行零差率。今年以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總量達23.2萬人次,門診均次費用同期下降3.14%,基本藥物銷售總額1300余萬元,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大幅降低。
完善考核提高居民滿意度
在科學規劃和堅持公益性的基礎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如何科學高效運行也是重中之重。為此,市北區衛生局創新思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運行機制,不斷試驗新 "樣本"。2013年結合區劃調整實際情況,順利完善原市北區14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原四方區8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融合發展,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實行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八統一",即統一機構設置、建設標準、人員準入、藥品購銷、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和檔案規范。同時又積極推進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完善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考核細則和社區工作人員績效考核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考核實施六大類(機構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滿意度、醫保工作、減分)101項考核指標。社區居民的滿意率是考核醫生收入的重要依據,所以服務"打折扣"現象少了,群眾滿意率高了,社區衛生發展的活力被進一步激活。
培訓全科醫生享受專家診療
為不斷提升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和水平,按照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的要求,近三年來向社會公開招聘各類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專業技術人員110余人,充實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力量。市北區作為青島市參加全國全科醫生執業方式與服務模式改革試點代表,建立健全"全科醫生"培養、吸引醫科大學"5+3"模式規范化培訓或優秀全科醫生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并積極開展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完成了全科醫師和全科護士崗位培訓183人,全科醫師轉崗培訓20人,社區專業人員到三級醫院培訓23人;經過崗位培訓的全科醫生占到社區衛技人員總數的75%左右。建立二級以上醫院與基層的"整合醫療聯合體",完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組織二級以上醫院的專家骨干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坐診和指導工作,引導居民優先利用社區衛生資源,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