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紅梅
“開寶馬車,喝污染水,顯然不是我們期待的工業化、現代化。”日前,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7月31日《人民日報》) “開著寶馬車,喝著污染水,那是對現代化的一種諷刺。”2009年11月,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作主旨報告時,就用上述生動的語言指出,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保護環境。此后,周部長又在多個場合重申這一觀點。的確,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如果物質生活豐富了,環境卻被破壞了,人們喝的水、呼吸的空氣不合格,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就違背了發展的目的。
盡管有識之士一直呼吁決策者,摒棄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路。可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一些地方還是重蹈覆轍,毅然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向工業化、現代化跑步前進的同時,將原來的青山綠水毀壞殆盡,為發展經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隨處可見的工廠不斷排放出廢氣、廢水、廢渣,原本優美的自然環境被污染,那些清澈的河流湖泊海洋、散發著芬芳的新鮮空氣、松軟肥沃的土壤越來越少,甚至在某些地方幾近消失,只存在于成年人的記憶里或孩子們的想象中。
“無知者無畏”尚可以理解,但明知故犯、有意為之就很難說得過去了。雖然沒有多少人愿意犧牲世代相承的環境去換取短暫的發展,可現實中個體往往身不由己。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官員盲目上馬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將地方GDP在幾年時間內做大,達到一定的政績考核標準,獲得高升,然后拍拍屁股到別的地方走馬上任。
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被污染,讓人無處可逃,即便是先富起來的人們,恐怕也不能幸免,而未富起來的人,更是只能逆來順受。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坦言,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過環境容量,70% 左右的城市達不到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大氣環境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環保部近日發布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3年上半年,74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5.2%,京津冀地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115μg/m 3 ,均未達到PM2.5年均值二級標準。可見,越是在開寶馬的人多的大城市,空氣質量可能會越差。而一旦水源被污染,不僅會直接危害飲用者的健康,而且會通過農業灌溉等渠道污染土壤及農作物,進而危及食用者的健康。
環境一旦被破壞,會危及生活在那里的每一個人,且恢復起來相當困難,而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創造的GDP與政績,也注定不會長遠。我們不能在初嘗發展甜頭的同時,卻飽嘗環境污染的苦果,因此,必須
拒絕“
開寶馬喝污水”的工業化、現代化,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每一位公民增強環保意識、踐行環保理念,更需要決策者堅決摒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思路,真正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社會各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