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宗明 近日有媒體曝光,在被調查的16種PVC
保鮮膜樣品中,有15種檢出禁用增塑劑DEHA,可致女性早熟、男性不育。(7月29日《新快報》)
有毒保鮮膜,寄生在行業性的秩序潰散上,但不能僅著眼于“行業失序”,還應指向鈍化的監管。公眾終究非專業人士,鑒別保鮮膜安全與否的責任主體,應是監管者。遺憾的是,盡管早在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就特別強調:禁止企業用塑化劑DEHA生產食品用保鮮膜,可它形同虛設,8年過去了,有毒保鮮膜竟愈演愈烈。
眼下,PVC保鮮膜上標示的執行標準各異,找不到對應的國家標準。某種程度上,這也為監管“鞭長莫及”埋下伏筆。在有毒保鮮膜隨處可見的情境下,監管的缺位也難辭其咎。
而今,“媒體曝光”掀起了“保鮮膜黑幕”的蓋頭。對應的專項整治,也有望展開。但遲滯的監管,終究難逃慣性質疑:這次,監管為何又跑在了媒體后頭?“補窟窿”式監管,終究太過被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