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征集令”少有人響應 要保護方言,最難的是找方言。如今,在島城到處都可以聽到帶有“青島味兒”的對話,但是真正地道的青島方言卻著實難尋。市檔案局聲像檔案處處長劉朋云介紹,隨著近年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當地居民越來越分散,原有的語言環境也受到了干擾。隨時隨地都能說方言、并且沒有受到普通話干擾的人越來越少了,即便是祖輩都定居在青島的土生土長的“老青島”,他們的兒女、孫輩大多也都說起了普通話,“老青島”的語言環境很難不被破壞。
原汁原味的
青島話難找,愿意出來說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項看起來既有意義又有趣的方言采集活動,卻少有市民積極配合。從4月份到6月份,方言“征集令”已經通過網絡、媒體發出去了兩個月,居然沒有一個人主動打電話來報名。偶爾有市民打通報名電話,也只是對這個采集活動贊許幾句,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真正愿意主動來錄制的,卻一個人都沒有。最終來到方言錄制現場的這些市民,則大多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多次鼓動之下才來的,有的是一個人唱“獨角戲”,有的則把原本靦腆不愿露面的老伴、鄰居拉了過來作搭檔。
搶救方言不容耽擱 然而,即便是如今每個區都有了錄制方言的人選,也只能先進行最初步的錄音、錄像,分類也只能先按照區劃來分,至于錄下的方言是否純正、是否具有研究價值,還要等待相關專家出面分析。
根據市檔案局的了解,島城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青島方言的專家。因此,也就無法確切判斷一個人所說的方言是否純正。“我們最初也想從純正的角度出發,但是現在要做這個判斷非常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先把能收集到的方言錄下來,等到以后有了這方面的專家、有了相應的研究成果,再作研究判斷。”劉朋云說,畢竟現在能說地道青島話的人就已經越來越少見了,等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這兩代人去世以后,再想找所謂純正的青島話,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因此,方言是否純正已經不重要,先找出來、錄下來、存起來,才是方言搶救工程的當務之急。
“你像在挪莊,有人把‘大爺’叫大大,有人叫大爹,每個人發音的聲調和長短都不一樣,很難說誰是最地道的。”工作人員稱,錄下來的方言如果能夠引起爭議,那就更好,他們非常希望有市民能夠發現別人方言中的“不地道”,主動上門“糾錯”甚至爭相來錄制方言。
各地打響方言保衛戰 將慢慢“隱退”的方言及時采集并保護起來,這項本土文化的拯救工程并不是由島城最先發起的。早在200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就在蘇州啟動了全國首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以搶救保存各地方言。2009年,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蘇州首批試點工作于今年通過國家驗收。面對吳方言一天天走向衰落,今年6月28日,蘇州已經正式發布教材《學說蘇州話》,打響該市方言保衛戰。
同時,在國家語委的支持下,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已在中國各個省份陸續建設,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特別建設了方言博物館。去年年底,上海市已在著手制定“上海版”國民語言應用能力指導標準,說上海話將從幼兒園娃娃抓起。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方言是中國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生活最樸素的表現形式,也是含義豐富的語言形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繪制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上,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有3個:東北地區、陜晉黃河中游地區、西南邊境地區。
本報記者 李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