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
蘋果中外馳名,棲霞則是煙臺蘋果的集中種植區。這個擁有66萬人口的縣級市,蘋果種植面積高達70萬畝,共有40萬農民直接從事蘋果栽培,農民收入85%以上來自果業。
如今,蘋果還在棲霞“培育出”一個特殊的群體:“
蘋果二代”。與老一輩果農不同,作為他們的子女,“蘋果二代”向往城里的生活,雖然多數住在城里不再種地,但還需要蘋果收入的支持,成了根據農忙農閑往返城鄉的“候鳥”。
年輕人農忙時節急返鄉 4月20日臨近中午時分,在煙臺市青年路汽車站,經過一番匆忙而又熟練的“買票、檢票、上車”的程序之后,胡振興坐上了開往自己村的短途客車。
幾天之前,胡振興接到了家里的電話,說天氣轉暖,蘋果地里快要忙起來了,他最好找空回去趟。于是趕在周六,他匆忙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胡振興老家位于棲霞市桃村鎮清香崮村,距離煙臺市只有約50公里的距離,因為只有一條縣級公路經過,交通并不算便捷。每天從市區發往這里的短途客車僅有上午8點和中午11點兩趟。胡振興此次趕上的,算是當天的“末班車”。
說清香崮村是胡振興的“老家”,則是相對于他的“
新家”而言。今年3月,他以首付37.8萬元,貸款10萬元的方式,搶在“二手房稅率提高”之前,在煙臺市芝罘區購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待到手續辦全之后,他就會住到這個“新家”里去。
“村里和我歲數差不多的年輕人都陸續在城里買房結婚了,家里這一陣也催我,還是早點把房子買了吧。”今年26歲的胡振興說。
住到城里的年輕人并非完全不再與蘋果打交道。每到蘋果
套袋、摘袋等農忙時節,村里就會有不少年輕人從煙臺、棲霞、桃村等城鎮里趕回來,幫助家里干活。“像我是坐客車回來,比我年紀大點的都有開車來幫著套袋的。”胡振興說。
老果農城里買房為子女 自從3年前大學畢業,胡振興一直在煙臺工作,幾經跳槽,以目前的收入來應付日常生活,仍覺得有些捉襟見肘。因此,雖然是自己買房子,但用的都是父母的錢。
“家里湊了差不多20萬,又跟親戚借了十幾萬,貸款少點,月供也能輕快些。”胡振興說。
在家里所湊的20萬元中,蘋果收入是重要的一部分。胡振興家的蘋果地不到兩畝,在果農中算“小戶”,即便如此,年景好時也能從蘋果上拿到幾萬元的收入。
“這幾年蘋果行情不錯,地多的果農因此受益,到城里買房的大有人在,不過他們的房子大都是買給子女,自己去住的不多。”在棲霞市的蘋果大鎮蛇窩泊,家住上莊頭村的馮忠濤告訴記者。
胡振興的父母都剛過50歲,這個年齡在當地的果農中還算是“年輕人”。村里種蘋果的人集中分布在40歲到60歲之間,年紀更大的果農也并不罕見,但40歲以下的卻少了很多。
老一輩的果農把子女送到了城里,單靠自己種植蘋果卻忙不過來了。胡振興的父親雖是當地鄉鎮小學里的教師,但一有空閑也要侍弄家里的蘋果地。對蘋果大戶來說,五六年前就開始“雇人干活”。雇一個人每天要80元到120元,有時候還要管吃住,成本其實很高,但由于人手不夠,不少果農只能如此。
開發商打“蘋果換房”廣告 果農的購買力對當地的房地產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樓市交易常有“金九銀十”之說,不過在棲霞,樓盤銷售的黃金時節卻推遲到10月和11月,因為此時正是蘋果采摘銷售的時間。為了吸引到拿到蘋果款之后的果農,當地的開發商也絞盡腦汁。在棲霞城北的一個樓盤,開發商曾打出過“蘋果換新房”的廣告,果農憑借村委會開出的證明和蘋果銷售憑據,便可享受“五斤蘋果補貼一元錢”的優惠。
統計數據顯示,棲霞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在2006年時為13平方公里,到2012年底已增長為16平方公里,6年時間增長幅度接近四分之一。“多數城市的規模擴大是得益于產業尤其是工業規模的擴大,但由于棲霞是煙臺市的水源地,發展工業時態度謹慎,因此,棲霞城區近年來的面積增長,與果農進城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棲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當地政府日漸認識到了“蘋果二代”們在城鎮化中的重要角色。不久前,由省城鎮規劃建筑設計院編制的棲霞市唐家泊、亭口、西城、蘇家店、蛇窩泊、觀里等六鎮總體規劃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將按程序報批。這六個鄉鎮無一例外都是“蘋果大鎮”,其中四個直接把“蘋果”寫進了建設目標中。
“鎮里的規劃圖,我們村前就有一個。不知道下次回家能變成什么樣?”在外地讀書、正準備考博的馮忠濤說。其實他也是個“蘋果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