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
300歲鐵索橋仍在發揮作用
從康定出發,經過 1個多小時的奔波,終于抵達位于瀘定縣城的瀘定橋。由于正趕上了瀘定橋五年一次的大規模維修,兩邊的橋亭全部關閉,并且圍上了綠色的圍擋,記者無法上橋參觀。
記者看到,13根百米長的鐵鏈橫跨在洶涌澎湃的大渡河上,與橋兩側飛檐翹角、古樸大方、造型別致的橋亭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22位勇士就是在這13根令人膽寒的鐵鏈上譜寫了世界上最壯麗的英雄史詩。
“你來得太不巧了,最近正好是對瀘定橋進行大維修的時候,要不就能去橋上走走了。”瀘定縣政府工作人員羅楚凱告訴記者,瀘定橋是一座懸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因軍事需要及藏漢貿易方便,下旨修建瀘定鐵索橋,并御筆親題橋名“瀘定橋”,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九根,扶手四根 。每根鐵鏈由862至977節鐵環相扣,均由熟鐵鍛造,共重21噸左右,而橋臺全部用條石砌成,下設落井,用生鐵鑄成的地龍樁與臥龍樁錨固鐵鏈。
羅楚凱告訴記者,從鐵索橋建成開始,“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逐漸成了一種習慣,“三年一小修的時候主要是檢查橋的木板是不是有破損,要是有就得及時更換。五年一大修的時候,就得對整個橋身包括橋亭進行徹底檢修。”
羅楚凱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橋體,在9根當做橋底的鐵索下又安裝了幾根鋼筋繩,用來支撐、保護鐵索,每逢大修的時候,要將木板撤下來,檢修每根鐵索,并更換鋼筋繩,而橋亭也在不斷的維修中繼續保持著亮麗的風采。
為了方便大渡河兩岸居民的往來,瀘定縣于1992年在瀘定橋南側一公里處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混凝土大橋——“城南大橋”,成了兩岸居民往來的重要通道。
“其實現在瀘定橋還是有很多人通行。”對于瀘定橋的現狀,羅楚凱表示,瀘定橋并沒有完全喪失本身的通行功能,只不過有很大一部分人流被新的現代化大橋給分流了,現在通過瀘定橋的更多的是游客和附近的居民,“擱在以前,瀘定橋可是方圓幾十公里內唯一一座連通兩岸的橋。”
他告訴記者,由于大渡河西面有瀘定中學,大部分市民還是在大渡河以西的縣城居住,在城南大橋沒有修通之前,瀘定橋可以說是扮演了近300年的兩岸紐帶作用,“當時每天通過瀘定橋的人流得有近萬人次,這也是為什么這座鐵索橋需要經常維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瀘定印象
高山平原冰川俱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除了家喻戶曉的瀘定橋外,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也成為瀘定人民的驕傲。
走進紀念碑公園,一個象征鐵索與盒子槍的紀念碑高聳在廣場正中,首先映入眼簾,通向紀念碑的道路兩旁有22根紅色柱子,象征當年飛奪瀘定橋時的22位勇士,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很多烈士早已無從尋覓,只有2根柱子上有勇士的雕像,而刻有名字的也僅有5根柱子,其余17根柱子光禿禿的,什么也沒留下,但瀘定縣城的人民卻依舊在苦苦尋找著烈士的蹤跡。
到過瀘定的人往往只被瀘定橋和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所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腳下這片承載了太多歷史歲月的小縣城——瀘定城。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瀘定縣城雖然僅是一個人口8萬余人的小城,卻是川藏公路的所經之地,是進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東大門之稱。
在四川省甘孜州,瀘定城不僅因76年前那場舉世震驚的戰役所聞名,也因為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所出名,境內平壩、臺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為世界所罕見。作為甘孜州面積最小的縣,卻擁有最多的人口,以至于成為很多甘孜州人民的樂土。
“這里氣候非常適合居住,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退休后搬到這里。”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看著高聳的紀念碑,望著不遠處的瀘定橋,68歲的退休教師謝華南忍不住感慨道,“這是個好地方啊,有故事也有生活。”退休前在甘孜州稻城縣做教師的謝華南已經在瀘定居住了6年之久,這6年他所感受到的是瀘定飛速的發展,十幾層的高樓大廈、大渡河邊林立的酒店旅館,無一不在訴說著瀘定縣的發展,“尤其是這幾年瀘定縣發展很快,而且紅色教育也逐漸被人們重視。”
司機趙天水是個樸實的漢子,在去瀘定的1個多小時行程中,他無數次自豪地說,瀘定很美,氣候宜人,民風樸實。而真正置身于瀘定縣城時,你也能被它的寧靜與優雅所打動。
文/圖 記者 高亮(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