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找勇士曾到過青島
在瀘定有這么一個人 ,他與橋為友40多年,為尋找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以及與飛奪瀘定橋有關的歷史,他曾走遍大江南北,直到退休之后,仍在努力尋找22位奪橋勇士,他就是被稱為飛奪瀘定橋“活歷史”的王永模。5月25日晚,已經72歲的瀘定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永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走遍大江南北尋找奪橋勇士
當得知記者來自青島時,王永模感到非常親切,“青島是個美麗的城市啊,有大海有綠樹,氣候好啊。當年為了尋找22位勇奪瀘定橋的勇士時,我曾經也去過青島。”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家住重慶的王永模因工作需要,在1966年2月份調到瀘定縣委宣傳部,自此后的40多年里,他與瀘定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4年,國家相關部門批復要重修瀘定橋,并建立飛奪瀘定橋歷史紀念館,但當時有幾個歷史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誰下的飛奪瀘定橋的決定;是在哪個地方決定的;飛奪瀘定橋戰斗的具體時間;究竟有多少勇士參與了戰斗;奪橋時多少官兵犧牲?通過瀘定橋的紅軍都是哪些部隊的……而最重要的則是這些勇士是否還健在,還能不能找到,而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存在很大的爭議。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甘孜州政府決定成立由3人組成的甘孜州革命文化調查小組,任命王永模為組長。于是從1975年5月開始,調查組便赴全國各地,展開了尋找勇士之旅,途經上海、江蘇、貴州、重慶、北京等幾十個地區,期間也來到過青島。
紀念館里找到首位勇士
在尋找勇士之旅中,在南昌的那次經歷是最令王永模感到興奮的,因為在那里,他們找到了第一位勇士——四班副班長劉梓華。
1975年8月份,他們到南昌采訪一位曾見證過飛奪瀘定橋那段歷史的首長,在等待首長回來的過程中,他們參觀了當地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在那里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并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為了進一步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派人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并分別從軍分區方面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履歷顯示,1935年2月起,劉梓華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22名勇士8位得以確認
站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門前,就會看到大道兩旁的22根花崗巖石柱,分別代表著22位奪橋勇士。走近觀看,卻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據照片在石柱頂端雕出了頭像。這是因為,在當年建園的時候,只找到了5位勇士的姓名,但一直苦苦尋找22位勇士的王永模后來又找到了三位勇士,除了紀念園內的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 、劉金山、劉梓華外,還確定了趙長發、楊田銘、云貴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劉梓華、楊田銘、劉金山。
“紀念館建館的時候,通過各方努力,我們已經找到了5位勇士,后來,隨著我們尋找勇士下落的事情被媒體和網站相繼報道后,很多人都參與到了尋找勇士的行動中來。這兩年又先后發現了三名勇士:云貴川、趙長發、楊田銘。”王永模告訴記者,曾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來瀘定故地重游時回憶,當年有一個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名字叫“云貴川”,在奪橋戰斗中,他攀援鐵索,和廖大珠一起沖鋒在前,這樣便有了第六位勇士的名字。
而能找到楊田銘則多虧了楊田銘的大女兒,“她看到網站上尋訪22名勇士行動后,專門打來電話告訴我們,她父親是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中活下來的18勇士之一。最后在楊田銘留下的回憶錄中,我們又確認了另一位勇士趙長發的名字,所以現在已經確認了8名勇士的名字。”
有生之年還會繼續尋找下去
采訪中,從王永模的話語間,分明能感受到一位與瀘定橋為友40多年的老人的濃厚感情,“飛奪瀘定橋這場戰斗關系到紅軍的生死存亡,如果這場戰斗失敗了,那紅軍的命運乃至新中國的命運可能就會發生變化或者更加曲折。”
雖然目前已經找到了8位勇士,但王永模卻覺得這還遠遠不夠,“紅軍22勇士飛奪瀘定橋,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偉績和人間奇跡。但70多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卻連名字都不為世人所知,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作為后人,尤其是瀘定人民,我們有責任去尋找他們的身影,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會堅持找下去的。”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