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眾多國字號榮譽于一身的青島,緣何就成了“文化沙漠”?建設文化強市,青島到哪里去“找”文化?市政協昨組織召開的首場專題研討會上,委員們就建設“ 文化青島”各抒己見——
咱青島的文化離不開大海 ■把脈 不是沒文化,是不夠亮 作為青島人,政協委員們的心聲和老百姓是一樣的:要說青島沒文化,咱一百個不服氣。但不管怎樣,青島的文化和經濟地位是很不相稱的,青島要在下一個百年繼續騰飛,文化的短板不得不突破。
青島文化短在特色不突出 “青島是一個經濟城市、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等,在國際國內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但與世界上及我國的許多城市相比,在文化方面的知名度顯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與青島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市政協委員、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陳洪泉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島文化建設的特色不夠突出,沒有叫得響的文化品牌,缺乏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魅力。他認為,青島今后的文化建設應該把突出文化特色作為基本戰略。
青島的未來要靠文化引擎 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局局長徐增敏也認為,從國內看,先進城市普遍重視文化建設,并將其上升為城市戰略的高度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文化青島”應該成為城市戰略,將“文化青島”作為引領未來青島發展的城市戰略加以謀劃與推進。
“城市文化決定城市發展的品質與成效。”市政協委員、民革青島市委秘書長王夕源說,青島的百年發展史證明,青島歷來不缺少文化人才,也多次位居時代發展的前沿。遺憾的是,青島今天的文化建設滯后,恰恰是因為缺少了保持領先發展的城市文化。今天,青島文化的科學塑造,必將為文化青島建設注入領先的氣質和內涵。
青島其實并不缺少“文化” 青島是否真的就沒有文化?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
徐增敏列舉說,在自然環境上,青島素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和“東方瑞士”之美譽,自然風光備受青睞;在歷史人文方面,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人薈萃,青島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馳名全國的“文化重鎮”;發展現狀方面,青島是“奧運城市”等。
市政協委員王鐸也表示,青島實際上是“中國最獨特現代城市”。青島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特殊的城市風貌,打造出了青島特殊的文化氛圍和都市環境。
■出路 面朝大海“學”文化 伴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處于半島龍頭位置的青島,成為山東藍色浪潮的最強力推手。建設文化青島,海洋特色,無疑是這座中外海洋名城的殺手锏。在研討會上,海洋與旅游,成為被提及最多的字眼。
建設“海洋文化名城” 推進文化青島建設,應該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建設現代海洋文化名城作為青島文化乃至整體發展的基本戰略。陳洪泉表示,青島應大力培育和弘揚博大兼容、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建設現代海洋文化名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要圍繞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標著力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為海洋文化名城建設提供支撐和標志。
文化青島可有“五張臉” 市政協常委、青島大學旅游學院院長、博導馬波提出了青島文化旅游應打出的五張王牌:第一是打造“東海福地”文化品牌;第二是“海誓山盟”文化品牌;第三是打造“道教圣地”文化品牌;第四是打造“帆船之都”文化品牌;第五是打造“建筑博覽”文化品牌,整合歐陸風情區、八大關景區等歷史建筑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展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
建議多“利用”康有為 市政協委員、16中高級教師徐建軍說,五四廣場和匯泉廣場都是青島歷史的見證,應對其的歷史元素進行挖掘,在廣場處設立紀念碑,并設立“還我青島”主題雕塑。此外,應強化對社會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將歷史文化資源拓展為新的旅游文化資源,比如,加大對康有為等名人遺存的利用。記者 陳浩杰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2011青島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