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調查|共享健身艙,為何水土不服?記者調查市場現狀,資本狂歡后“寵兒”變“棄子”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玉凡 王洪智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健身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作為共享經濟的產物,共享健身艙于2017年下半年開始落地。連日來,記者在島城走訪發現,有些健身艙卻因為水土不服成“擺設”。業內人士介紹,在資本的加持下,共享健身艙發展迅猛,但由于自身短板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共享健身市場遭遇“成長的煩惱”。
反映:
共享健身艙成“擺設”
李滄區一處共享健身艙成“擺設”
“我們小區的健身艙很久沒人用了,里面的設備也沒有了。”近日,市民杜女士反映,在李滄區金水路附近一小區內,共享健身艙成了“擺設”。11月9日,記者來到該小區,發現小區內的這臺共享健身艙已經“廢棄”許久,上面蒙上了厚厚一層塵土,里面的健身設備早就不見了蹤影。
“24小時自助健身”、“0.2元/分鐘”、“掃碼開門”……記者從健身艙外表上,仍然能看到廣告內容?!斑@個大盒子在這里好幾年了,現在也不知道誰來負責?!爆F場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記者檢索發現,這款共享運動艙官網介紹,健身艙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24小時無人運營、用戶無需辦卡、只需樓下步行5分鐘,即可掃碼運動、自助支付、打造智慧社區,形成“社區5分鐘運動圈”,讓用戶不在因為距離、環境、天氣、惰性等原因而擱置運動計劃,讓運動成為習慣。
李滄區一處共享健身艙成“擺設”
不過,記者檢索發現,這款共享健身艙的微信公眾號已經長時間未更新,官方微博最近一次更新在2021年10月20日。11月10日,記者聯系了這款健身艙的官方客服,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李滄區的這處共享健身艙已經暫停使用,市南區還有一處健身艙可正常使用。
說法:
發展“乏力”淡出視野
細心地市民會發現,類似的共享健身艙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市民身邊出現。出現之初,這些共享健身艙打著共享經濟的概念,分布在距離居民生活更近的地方。在傳統健身房模式發展面臨經營不善、關門跑路等問題時,共享健身艙一度引發關注,并吸引不少健身人士的使用。但時至今日,共享健身艙似乎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與共享單車、共享電動汽車一樣,隨著資本的“乏力 ”,共享健身艙也慢慢變得沒落。
據了解,早在四五年前,共享健身艙就開始出現,其中行業內比較知名的一款共享健身艙創立一周估值過億元,曾經在半月內拿下兩輪共2500萬元的融資。隨后,各個品牌的共享健身艙也迎來融資熱潮。
不過,業內人士介紹,共享健身艙其自身存在短板,例如用戶體驗并不令人滿意,共享健身房提供的是在一個相對密閉空間的自助健身服務,存在設備種類數量少、空間狹小等問題。自助健身設備無法大規模投放,有限的數量面對市民碎片化的需求,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此外, 有些產品的價格方面并沒有優勢,只能吸引一些喜歡獵奇的“散客”。
調查:
智能健身設施受歡迎
器材維護亟待完善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與共享健身艙相似的公共智能健身設施也在市民身邊悄然出現。這些健身設施擁有獨立的智能健身系統,具備自動語音播報、實時更新運動數據。在一些設備上,市民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連接健身設備,獲取個人運動的時間、卡路里消耗數量等信息。為了節能,不少設施通過太陽能為自身供電。市民一個人健身,也享受到良好的互動體驗。很多設施頂部設置了頂棚,既美觀又能遮陽擋雨。
西海岸新區一處智能健身設備
不過,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有些智能健身設施存在維護不善的現象。近日,記者在文登路一廣場上看到,此處安置了多臺智能自行車健身設備,其中一個設備的腳蹬已經掉落。在金華路一小區內,安裝沒幾個月的一處智能健身設備的顯示屏疑似出現故障。在長江中路一小區內,小區內安裝的智能健身設備,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
“市民的正確使用和愛護很重要,但器材的維護、修繕同樣不能缺位。設置健身器材的初衷是給市民提供方便、舒適的健身環境,如何讓這些新型的健身設備不要那么早的破舊,也應引發相關部門、維保方的重視?!笔忻褛w女士說。
延伸:
共享經濟面臨“瓶頸”
記者觀察,共享經濟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例如此前出現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電腦、共享汽車、共享衣服等。但是,它們之中不少遭遇了“從寵兒到棄子”的尷尬局面。在共享經濟發展中,繁榮火熱的背后,一些平臺面臨“賠本賺吆喝”、運營管理混亂、缺乏有效穩定盈利方式的問題,很多資不抵債尷尬退場。
例如,今年9月份,作為共享經濟代表的“共享充電寶”就價格上漲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不少城市的共享充電寶價格漲至4元每小時,引發網友熱議。記者此前在市南區江蘇路租借一共享充電寶,短短37分鐘即收費5元。
此外,共享單車也是共享經濟的代表,隨著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在貼身肉搏后“死傷”大半,從2020年開始,處于風口之上的共享電動車卷土重來,哈啰、青桔、美團等品牌紛紛搶灘青島,一度形成“群雄爭霸”的局面。記者此前調查發現,島城街頭已鮮見共享電動車的身影,而在城陽區雙元路一廢舊廠區大院內,數千輛共享電動車卻在“沉睡”。
業內人士分析,共享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但長期跑馬圈地的巨額投入以及回報率限制使得共享經濟發展出現瓶頸,未來共享經濟的競爭還將進一步加劇,大浪淘沙后,或將有品牌面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