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碳匯調查監測”助力低碳發展!市人大代表張志華建言著力解決關鍵技術 讓青島“走在前列”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于紅靚
為何要進行碳匯調查監測?兩會期間,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代表給出很形象的解答,“燒了多少碳,吸收了多少碳,需要通過測算,摸清家底。掌握碳匯數據,還可以為后期眾多決策提供參考數據。”2021年10月,國務院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推進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明確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碳匯監測核算等一系列具體任務。
自然生態系統碳匯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環,根據過去幾十年來的觀測統計,人為排放的碳大約有54%被自然生態系統固定,其中陸地生態系統占31%、海洋生態系統占23%,通過生態保護修復、碳匯項目實施等措施,可進一步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當下,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開展自然生態系統碳匯相關工作。張志華認為,“通過開展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調查監測關鍵技術研究,將為碳匯調查監測工作全面開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將助力島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這個過程投入很小。”張志華建議,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和實景三維青島建設等成果為基礎,以森林和海洋為對象,選擇試點區域開展碳匯調查,再充分發揮遙感和GIS技術作用,開展自然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計算自然生態系統碳儲量,核算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同時,進行生態修復碳匯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生態修復碳匯監測試點,掌握不同空間尺度生態修復碳匯核算技術和生態修復碳匯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關鍵技術。開展碳匯模型研究,對比分析不同模型適用范圍,結合青島現狀條件,開展碳匯模型研究,分析碳匯空間格局和變化趨勢。進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根據相關標準、規范,以專業知識為支撐,結合試點區域資源稟賦,建立森林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指標體系,核算森林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
最終,根據碳匯核算和GEP核算結果,分析碳匯能力和GEP增加值與生態補償標準之間的關系,為生態補償標準確定提供科學支撐。利用碳匯造林項目碳匯價值評估模型預測碳匯造林項目未來20年碳匯價值,為碳匯項目實施提供數據支撐。利用碳匯模型模擬城市不同發展情景下的碳匯量,為城市低碳發展提供規劃建議。
“我們要走在前列。”張志華表示,青島在開展這項工作上具有明顯優勢。目前,青島“國土三調”成果已通過驗收并發布,統一了陸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類標準,摸清了林地、草地、濕地等資源家底;實景三維青島建設成果已通過驗收,建設了全市域二維底圖、全市域地形實景三維底圖、重點區域高精度實景三維底圖和重點山林激光雷達點云數據,這些工作為碳匯相關工作開展打下了基礎。
“青島市提出‘十四五’期間保護自然生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舉措:實施國土空間分類管控,推進美麗海灣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善統一調查監測評價制度,研究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評估機制。以上舉措為島城碳匯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張志華認為,著力解決關鍵技術,掌握先機,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最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