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紅色印記丨萬里投荒一身是膽,楊明齋——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牽線人”
文/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 王華艷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艷
他,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牽線人”,也是山東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員。他叫楊明齋,平度明村鎮馬戈莊人,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者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家,更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培養了后備力量。李大釗稱頌他“萬里投荒,一身是膽”;周總理贊譽他為我黨歷史上一位對建黨多有貢獻、受人尊敬的“忠厚長者”。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了研究專家和楊明齋故居籌建人員,聽他們講述楊明齋一生的傳奇經歷。
革命烈士紀念館內的楊明齋像。
出身平度,一身是膽闖關東
平度西端膠萊河畔,有個村莊,名叫馬戈莊。這里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股肱之臣寧戚就因行軍途中去世而埋葬在這片熱土,墓碑至今仍存。另外,馬戈莊還有“榮祿大夫欽嘉”的同治進士于滄瀾故居;有大學士劉墉的傳奇軼事;也有道光進士何紹基墨寶流芳。
就是在這片文化燦爛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楊明齋。
推開兩扇黑色的木門,邁入干凈的院落,三間灰瓦黃墻平房,整潔肅穆。這里,就是楊明齋故居。樸實的平房與馬戈莊一樣,有過漫長的歷史。1920年,家人曾經翻新,后幾經修繕。目前“故居正在做最后的陳展準備工作,預計在五月底六月初開放”,平度明村鎮工作人員李亞寧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修繕故居布展的過程,也是全面認識楊明齋的過程,所以對楊明齋的經歷,李亞寧如數家珍。
從“楊明齋是誰”到“是我們平度的名人”,歷經波折,終有回響。這其中有余世成、張升善等黨史專家的努力,也有平度老鄉們的功勞。
楊明齋故居。李亞寧提供。
楊明齋,原名楊好德,1882年出生于平度縣馬戈莊一個農民家庭?!八杂茁敺f好學,而且楊家家境不錯,父親也很開明,讓兒子進入私塾學習”,李亞寧說,楊明齋7歲時,讀過幾年私塾,算的上當時的文化人。不幸的是,在楊明齋年齡不大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續弦生了二弟和三弟,續弦后來也去世了,楊父又娶了一任妻子,也生了一個孩子”。就這樣,六口人靠家里的土地養活,逐漸捉襟見肘。加上當時自然災害頻繁,常常顆粒無收,楊家的日子愈發艱難,楊明齋輟學了。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島,消息傳來,人心惶惶。相信,此事也給了這位少年不小的心靈沖擊。
“死逼梁山上關東,走投無路下崴子(海參崴)”,平度一直流傳著這種說法,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闖關東。“人挪活”,為了生存,為了尋找出路,19歲的楊明齋毅然告別親友,帶著大家給他湊的一點盤纏,踏上了闖關東的道路。
有資料稱,楊明齋在哈爾濱的工廠里干了一個多月,掙了點錢才抵達海參崴。
識字,有文化,使得楊明齋在當時的打工隊伍中非常突出,因此他主要做了一些書記員、記賬員的文案工作。利用業余時間,他還教工人們識字讀書。“1908年,楊明齋跟隨老鄉抵達了西伯利亞礦區,邊工作邊學習,自學了俄語,接觸到了革命思想”。這些思潮撞擊著楊明齋的頭腦,他如饑似渴,刻苦鉆研。
1913年春節,離家12年之久的楊明齋回到家中探望父老親人,在這里他看到了賦稅反而加重,壓迫剝削更加明顯,這激發了他探求革命真理、尋求革命道路、投身無產階級革命的信念。
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楊明齋在俄國加入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并參加了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后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深造。1920年被派回當時日本人占領的海參崴,以華僑負責人身份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工作。
楊明齋著作。
挺身而出,萬里投荒牽線人
無論是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還是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在顯著的位置,都可以看到楊明齋的事跡。他,是山東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員,是中國共產黨的“牽線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還我青島”的呼聲傳到了俄共黨組織,引起了關注。家鄉的命運,同樣牽動著楊明齋的心。次年4月,正當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積極籌備建黨的時候,經共產國際批準,楊明齋隨同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工作小組來到中國,了解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情況和能否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小組負責人是維經斯基,楊明齋是工作組的重要成員兼翻譯。
溝通需要橋梁,楊明齋擔此重任。
楊明齋一行到達北京,同五四運動著名領導人、中國最早的馬列主義者之一的李大釗多次會晤,每次會晤都由楊明齋擔任翻譯。
一次次成功的會談,讓大家對楊明齋印象深刻。
共產國際工作小組在與李大釗的會晤中,進一步了解到五四運動著名領袖陳獨秀在上?;顒拥那闆r。楊明齋遂積極地向維經斯基建議南下與陳獨秀會晤。對此,與楊明齋有過接觸的張國燾曾回憶:“維經斯基接受了他(指楊明齋)的建議,因而找到北大俄國籍教員柏烈偉,首先認識了李先生,再拿著李先生的介紹信到上海去找陳獨秀。關于這件事,楊明齋曾向我夸耀,表示日后的事實發展證明了他的這個大膽建議的正確?!?/p>
1920年5月,維經斯基和楊明齋等人帶著李大釗寫的介紹信到達上海,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陳獨秀寓所見到了陳獨秀。后由陳獨秀介紹會見了《星期評論》雜志的主編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施存統等發起建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共識。與此同時又成立了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楊明齋是該會負責人之一。
經過醞釀和準備,在陳獨秀主持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于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當時取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其成員主要是馬克思研究會的骨干,陳獨秀為書記,楊明齋是成員之一。楊明齋就是在這時由俄共黨員轉為中共黨員。
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推動下,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的先進分子以及旅日、旅法留學生和華僑中的先進分子,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期間,楊明齋陪同維經斯基來往于北京、上海之間,推動發展組織。
1920年秋,楊明齋借回家省親途經濟南的機會,與濟南進步人士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等會面,宣傳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對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起了促進作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楊明齋被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派往蘇俄,出席共產國際于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楊明齋因故未能按時趕到莫斯科出席會議,但在會后,他與張太雷一起根據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書面報告》的內容,提交了一份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的補充報告。
這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披露的檔案文件,《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主席團與中國支部及楊好德同志聯席會會議記錄》第1號(1921年7月20日)中有清楚的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楊明齋雖然沒有參加中共一大,但對一大的貢獻卻是非常巨大的,對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功不可沒。陳望道曾說過:“中共建立過程中,‘做工作比較多的是陳獨秀、李漢俊’;在陳去廣州后,‘要緊的事,由李漢俊、楊明齋和我三四人討論’?!?922年7月,楊明齋出席了中共二大,并參與制定黨綱的工作,對制定黨的反帝反封建綱領發揮了積極作用。
楊明齋畫像。
培養新人,忠厚長者領路人
“楊明齋是位忠厚長者”,周恩來總理如此評價楊明齋。
楊明齋的名字,曾出現在一張報紙上。1920年上海《民國日報》一版的廣告上,記錄了楊明齋在上海的行蹤。這是一則《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法租界霞飛路漁陽里6號本社報名。
廣告的聯系人正是楊明齋。
上海漁陽里6號,是楊明齋的一個基地。在這里,他于1920年5月主持成立了中俄通訊社,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通訊社,楊明齋任社長。7月2日,中俄通訊社在上?!睹駠請蟆钒l表了第一篇稿件,題為《遠東俄國合作社情形》。1920年8月17日,維經斯基給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亞局東方民族處的信中這樣寫道:“……現在該社為中國31家報紙提供消息,因為北京成立了分社,我們希望擴大它的活動范圍。我們通訊社發出的材料都經一位同志之手(按:指楊明齋),主要是從俄國遠東報紙以及《每日先驅報》《曼徹斯特衛報》《民族》周刊、《新共和》周刊、《紐約呼聲報》《蘇俄通訊》和我們一伙人提供的文章中翻譯過來的東西。蘇俄日歷上的文章,如《十月革命帶來了什么?》也被全文刊用了。”在中國共產黨籌建過程中,楊明齋領導的中俄通訊社,在《新青年》《民國日報》等國內報刊上發了大量的稿子。據不完全統計,從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的1年間,僅在上海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就有140余篇。
同樣是在漁陽路6號的亭子間里,外國語學社創立。
其實,創立外國語學社的背景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楊明齋不僅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后,為培養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活動,培養黨的后備力量,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楊明齋的寓所漁陽里6號正式成立。陳獨秀、楊明齋、俞秀松、施存統、葉天底、袁振英和金家鳳等8人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和首批團員,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任書記。
為了培養聯系和團結進步青年,外國語學社開始招生,楊明齋擔任校長,俞秀松任秘書。學社門口掛有招牌,并在《民國日報》1920年9月28日至10月2日連續刊登招生廣告。
雖然外國語學社登報向社會公開招生,但大多數學生是經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或個人推薦來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許多成員都在此講課和學習過。楊明齋親授俄語,而且任課時數最多;李達講授日語兼聽俄語課,李漢俊教法文,李震瀛教英文,陳望道教馬列主義。
外國語學社學員最多時達五六十人。1920年冬至1921年春,上海黨團組織從學生中選送了30多名,由楊明齋負責介紹,分3批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深造。東方勞動者大學是共產國際為培養亞洲國家的革命力量而建立的。其中的很多人像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蕭勁光等成長為中國第一代革命家。外國語學社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學校,也是中國黨團組織第一所培養青年的革命干部學校,為培養黨的早期干部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1年初,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又在楊明齋的住所漁陽里6號成立了一個教育委員會,以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和領導青年運動,包惠僧任主任,楊明齋兼副主任。
據沈雁冰回憶:出身于農民、當過工人的楊明齋很重視工人運動,他常深入工人中間,關心工人的疾苦,積極引導工人組織起來,同反動勢力作斗爭。1920年10月3日,上海造船廠、電燈廠、厚生鐵廠以及東洋、恒豐紗廠的工人代表80余人,在楊明齋住所召開上海機器工會發起會,陳獨秀、楊明齋等被邀請參加這個發起會,并被聘為名譽會員。楊明齋在會上發表了演說:“我們成立工會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團結起來進行斗爭,以‘減輕自己的苦痛,救濟自己的生活’?!痹陉惇毿?、楊明齋等人的關懷下,機器工會于11月21日正式成立。機器工會是上海黨組織領導的第一個產業工人新型工會。此后,還領導成立了印刷、紡織等工會組織。
一棟房子,身兼數職,是紅色的搖籃。
上海外國語學社舊址。
被誣犧牲,無畏無懼永銘記
當然,革命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
1921年10月4日,楊明齋在上海漁陽里2號和陳獨秀、包惠僧、柯慶施、高君曼等5人,被法租界巡捕捕去入獄。他們在獄中用化名與敵人周旋、斗爭?!皝碜怨伯a國際的荷蘭人馬林請了一位法國律師,一天半后將陳獨秀以5萬元保釋。楊明齋和其他人又關了幾天,以5000元保釋”。
1922年春,楊明齋到廣州,和楊匏安、譚平山等一起開展革命活動。9月,楊明齋回到上海,整理出版了他翻譯的托爾斯泰小說《假利券》。1923年前后,楊明齋赴北京擔任《工人周刊》及北京勞動通訊社的編委,還參加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工作。
此時的楊明齋生活陷入了困頓。屈居一座寺廟,身染疾病,一面熬著湯藥,一面堅持著述。正如在中共中央擔任負責工作的羅章龍所說:“明齋寓喇嘛寺,賃一配殿,生活清簡,著書自遣,我過京時正是他的著作《評中西文化觀》出版時候,很激動了‘最高學府’(按指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玄學空氣?!?/p>
針對五四時期文化保守主義主要人物梁漱溟、梁啟超、章士釗的復古主義思潮,楊明齋撰寫完成了《評中西文化觀》一書。顯而易見,出版經費成了問題,他拿出了全部積蓄,在黨的北方區委和諸多黨內同志的幫助下,于1924年6月得以印刷出版。該論著共分4卷16章,近14萬字,系統地徹底地批判了東方文化派“梁梁章”的觀點,論證了中國必須打破閉關自守,吸收馬克思主義學說,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獲得新生的道理。
1925年10月,蘇共中央為了紀念孫中山決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楊明齋奉命在上海招收和選送學員。楊明齋親率第二批學員百余人經海參崴赴莫斯科,他們中有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吳亮平、孫冶方、黃秀珍、俞秀松、李錦蓉等。之后,楊明齋留校擔任大學的總務工作,負責全校500名中國學生的日常生活并兼作他們生活方面的翻譯。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工作近兩年時間,為這所大學的建設和中國革命后備力量的培育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在異國他鄉,楊明齋關懷同學,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楊伯伯”。
楊明齋人在俄國,心卻時時懷念著祖國,他多次向黨提出要求回國工作未獲準,直到1927年夏天,中國大革命失敗,他才接到黨的指示到平津地區活動。
楊明齋到北平后隱居在景山西街西板橋(現景山西街20號),從事改造中國社會的理論研究和探索。1928年10月,楊明齋完成了15萬字的《中國社會改造原理》的上卷稿并交付出版,但因經費緊張,不得不把原稿壓縮至9萬字,才勉強于1929年2月在北平出版。此時,北平的反共空氣也因國民黨勢力的控制而日益緊張起來,黨的地下活動更加困難。中共順直省委安排楊明齋到河北省豐潤縣車軸山中學,以任教為掩護,在白色恐怖之下積極地進行理論思考著書立說。
豐潤縣車軸山中學是黨在北方隱蔽力量的一個據點。楊明齋在這里化名楊和賢,在講課時常常向學生灌輸進步革命思想。1929年6月,近10萬言的下卷稿完成,但在出版下卷時仍遇到了經濟困難,他把在車軸山中學任教的工資積蓄全部貼上,又爭取了一些黨內同志的支援才得以在北大商辦印刷所印刷。
《評中西文化觀》《中國社會改造原理》兩部著作不僅為那一時期的黨史人物研究、現代文化思想、政治思想史和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準備。
大革命失敗后,聯共(布)和共產國際將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陳獨秀的身上。楊明齋認為,在當時特定的情況下,共產國際也應負有一定的責任。1930年楊明齋沒有征得聯共(布)和共產國際的許可,在朋友的支持和資助下回到西伯利亞,準備向共產國際說明情況。1931年春,楊明齋被當做“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當勤雜工,雖然當時被流放,但是楊明齋卻沒有放棄斗爭。他仍然堅持寫作,并曾在工人出版社當投遞員、謄寫員、校對員。
然而,1938年2月,楊明齋在蘇聯群眾性“肅反”運動中,以被捏造的罪名遭逮捕,并于同年5月犧牲。
1989年1月蘇共中央做出決定,對于包括楊明齋在內的“所有由非訴訟機關鎮壓的人都恢復名譽。”1989年8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楊明齋為烈士。楊明齋的故居被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電視臺曾于2016年4月,從俄羅斯國家檔案館發現并復制回來楊明齋的遺照。這是他最后的照片?!懊鎸磳⒚媾R的刑場,他目光堅毅,展現出了大無畏的精神”,李亞寧說。
如今,楊明齋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認識,故居也正在籌備開放中,“我們經常會組織中小學生學習楊明齋的事跡”,李亞寧說。中國共產黨今天取得的輝煌,凝聚著無數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舍生忘死的不懈努力。楊明齋作為我黨早期黨員、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殫精竭慮、默默付出,為黨的創建和發展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他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