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未來更好地“奔跑”!機器人馬拉松上有一支特殊的隊伍
19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總站參與聯合主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在北京亦莊舉辦,這場比賽也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早在賽事籌備階段,記者就在參賽名單里發現了一支特殊的隊伍,它來自西部地區,而且是以個人名義參賽。楊冰川,他和機器人小夏的馬拉松,從起跑線上開始。
4月19日,早上8點鐘,來自寧夏的“飛天隊”機器人“小夏”,站在了起點上,為了這一刻,楊冰川他們準備了兩個月。
距離開賽還有10天,在寧夏銀川我們見到了“飛天隊”,作為一支組建僅兩個月,同時由機器人愛好者組成的團隊,想要在短時間內設計一款能夠以人形姿態、持續奔跑21公里的機器人,并非易事。
參賽隊伍飛天隊負責人 楊冰川:我們現在的速度還比較慢,它現在放底下之后,它是橫向走,因為方向沒有調平,所以沒有走直。
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楊冰川和他的機器人"小夏",此刻的小夏僅限于空中搖擺,根本無法行走,而由于時間太緊,來不及定制外觀和運動關節等核心部件,團隊只能盡可能拆解和整合市場上的現成品,簡陋程度出乎我們的意料。像這樣的隊伍,真的能參賽嗎?
楊冰川愛人 王肖:他對這方面都非常熱愛,我覺得只要是參與了,就是最好的結果。
比賽即將開始,遠在千里外的寧夏,飛天隊不得不暫停"小夏"的迭代。由于擔心航空運輸可能導致零件損壞,他們決定將機器人拆解為多個包裹,一人一件包裹,守護機器人順利抵京。
距離比賽開始已不足半天,由于雨天導致路面濕滑,許多隊伍在酒店走廊已經開始了跑步測試。而房間內的飛天隊,由于核心零件無法適配,楊冰川愛人王肖連夜將家里的備用件帶來了北京。
距離開賽已不足6小時。團隊必須繼續緊鑼密鼓地安裝工作,盡管步態搖晃,"小夏"終于在北京邁開了機器人的第一步。
19日,半馬比賽如約而至,雖然一夜未眠,但昨晚的線路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此時的他們卻又遇到了新問題。
在組委會的幫助下,楊冰川被允許在賽道內的等候區對"小夏"進行維修。其他隊伍的機器人在現場進行著展示,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
嘈雜的環境,孤獨的角落,楊冰川在做著最后的努力。在延遲半小時后,機器人"小夏"作為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最后一名選手,再次登上起跑線。這次它能邁出第一步嗎?
參賽隊伍飛天隊負責人 楊冰川:如果說它是我的一個小朋友,它摔倒了,我會最后教會它走。比賽會結束,它不會結束。機器人也可能有無數次比賽,但是它的路還很長。
這一次,或許楊冰川失敗了。但我們感動的是,在并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同樣也有推動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火種,千千萬萬個楊冰川,匯聚成創新創造的汪洋大海,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科技強國的希望。
現在的跌倒,是為了未來更好地“奔跑”。而北京的這場賽事,為楊冰川們綻放夢想、創造未來搭建了舞臺。期待,更多楊冰川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