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九”老人為自己寫書!剪報、旅游、發(fā)視頻……活出“年輕態(tài)”
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在人生的暮年,為自己撰寫一部心路歷程,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心態(tài)年輕之證。
朱長春看著自己寫的《文薈里的記憶》樣書后,十分高興。
“長久以來,我懷揣著一個夢想:撰寫一本屬于我自己的書,一本蘊含深意、啟迪心靈的作品,一本能夠展現(xiàn)我平凡而精彩人生的篇章。”10月10日臨近重陽節(jié),年已86歲的青島老人朱長春,輕輕摩挲著手中一本沉甸甸的樣書,笑談在邁向耄耋之年的旅程中,他終于圓了此夢。
前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朱長春深感人生需要成就感。成就感不僅源于心靈的滿足,更來自外界的認可與贊賞。盡管過去幾年他曾出版過幾部著作,撰寫過眾多文章,但回想起來,總覺得它們分散而缺乏連貫,就有了想要為自己寫本書的想法。
朱長春珍藏著大量剪報,稱“報紙就是百科書”。
朱長春透露,《文薈里的記憶》這本書,是他一生創(chuàng)作、榮譽與生活感悟的系統(tǒng)整理。它記錄了他從新中國成立前后至今的見聞與變遷,為他艱辛而真實的人生之旅,獻上了一份無價的珍貴禮物。整理的過程更是幫助老人回憶了一生,他贊嘆著社會的變化和祖國的強大,愈發(fā)感到了目前生活的幸福。如今,已然步入“奔九”行列的他,經過一年多的伏案不輟,終于要實現(xiàn)自己出書的夙愿。
朱長春在小區(qū)散步,與鄰居攀談。
對于多年來的老年生活,朱長春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已做了幾十年高中語文老師,退休后的日子,空閑時間頗多,如何消磨這些時光成為一大挑戰(zhàn)。退休初期,朱長春曾以為,教書育人一生,辛苦耕耘之后,便應放松休息。原本期待通過休息減輕壓力,促進健康,卻發(fā)現(xiàn)身體狀況并未改善。原因在于休息過多,生活單調,缺乏刺激的疲勞。無所事事,過度休息,反而有害健康。
朱長春將讀書看報當做樂趣之一。
“究竟多大年紀才算‘老人’?”作為《半島都市報》的“老粉”,朱長春至今都有每天讀報的習慣。多年前讀到一篇關于“老年人”的文章后,朱長春深有感觸。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我國老年人的年齡劃分標準也在更新。正如文中所言,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士打破了年齡的束縛,活出了“年輕態(tài)”。于是,他產生了做些實際事情的念頭。
退休30余年來,朱長春旅游、寫作、參加社會活動、收藏……讓自己以各種“年輕”的狀態(tài)活著,尋找各種有意義的事情來做,以“為”求“樂”。其中收藏的愛好與其他的收藏家不同,他根據自己的職業(yè)需要和興趣愛好出發(fā),偏重于收集報紙和從教幾十年來學生資料。
作為《半島都市報》的“老粉”,朱長春至今有著每天讀報的習慣。
記者在朱長春老人那里看到了大量的剪報冊子,他視若珍寶:“報紙就是一部散裝的大百科全書。幾十年來我搜集整理各種報紙數(shù)萬張,分別歸為二十余類。我從中一飽眼福,汲取知識,擁有智慧,精神富有。”
他和老伴都已年過八旬,盡管生理上已步入老年,但心理上卻不服老,努力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去年,老伴兩次骨折,生活不能自理,他陪伴她入住了一家養(yǎng)老院。“禍兮福所倚。”在養(yǎng)老院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幸福。老伴不僅恢復到能夠自理生活,還能在花園散步,自行到餐廳用餐。在這里,他們享受著老有所樂的生活,沉浸在快樂之中,無需出門即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唱歌、朗誦、寫字、練習八段錦……
《文薈里的記憶》中收錄了朱長春年輕時教書的照片。
《文薈里的記憶》收錄了朱長春年輕時的回憶。
空閑時朱長春會來到小區(qū)鍛煉身體。
在這里,他們老有所學,目標明確,收獲了養(yǎng)生知識,醫(yī)學常識,尤其是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受益匪淺。朱長春學會了制作音樂相冊,發(fā)送短視頻,網上購物,手機銀行等,為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在網絡上開啟了新的精彩人生。
在這里,他們老有所為,各展所長。養(yǎng)老院環(huán)境幽靜,時間充裕,他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力所能及地拿起筆來,撰寫文章,分別在各報刊上發(fā)表多篇作品。為此,他們深感滿足。
朱長春告訴記者,他們的老年生活之所以如此充實、精彩,忘卻年齡,活出年輕,關鍵在于擁有一顆年輕的好心態(tài)。不論是七十歲、八十歲,甚至更大年紀,都要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樣子。然而,也要正視現(xiàn)實,人總會老去,這是自然規(guī)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量力而行,避免過度勞累。“雖然我們年紀已高,但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面對現(xiàn)實,每天過得充實而快樂,我們便不會覺得自己已經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