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變身“錢葫蘆”,樂了農家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葫蘆,不僅受兒童喜愛,近年來更受成人青睞。
初秋的豐收季到來,身為島城某醫院醫生的梁先生時常帶著妻兒回老家沽河街道。每每回老家,除了采摘水果外,他還會順便采摘葫蘆帶回青島送給朋友。時下,和梁先生一樣在這個秋天里采摘葫蘆送親友的大有人在。
正是如此,一些種植戶將葫蘆種植在房前屋后或拿出專門地塊種植,“葫蘆娃”變身“錢葫蘆”樂了農家,成為村民增收的途徑之一。
園子里采摘“葫蘆娃”
“前幾年是孩子喜歡,這兩年我和妻子也喜歡上了葫蘆。”梁先生說。
9月15日,中秋節放假,梁先生又帶著妻兒從青島市區回到了老家。到老家后的他,帶著孩子去了古河街道曲家莊附近的一家采摘園,這家采摘園不光有葡萄、大棗和蘋果,還有近百棵種植在葡萄園旁邊的葫蘆。而此時,正是葫蘆成熟的季節。
“種植的葫蘆品種很多,大小不一。”種植戶葛先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最小的如拇指,最大的葫蘆半米多高。”
梁先生帶著孩子在采摘園享受了葡萄與大棗的甘甜后,將目光鎖定在旁邊葫蘆藤上懸掛的一個個已經成熟的葫蘆上。
面對眼前的葫蘆,顯然最高興的是孩子。梁先生家的孩子在葫蘆藤下抬頭仰望頭頂一個個精靈般的葫蘆,開始選了起來。
“這個是葫蘆兄弟中的大娃,那個是二娃,還有三娃、四娃……”說完這些的孩子,將眼前的游客都逗笑了。
選了4個葫蘆娃后,葛先生搬來了梯子,孩子爬上了梯子,用剪刀將四個“葫蘆娃一個個剪了下來。”
下來梯子,葛先生趕忙遞上了一個方便袋,孩子將4個葫蘆如珍寶般放進了方便袋。
“錢葫蘆”也受成人喜歡
喜好葫蘆的,不光是孩子。
葫蘆藤下,除了一些孩子在摘葫蘆外,還有一些成人手持剪刀在藤下選擇自己喜歡的葫蘆。
同樣是在城區上班的張女士踩著梯子,一口氣剪了6個大葫蘆。張女士說,往年她也曾來過這片葫蘆種植基地。前年,她在這里摘了3個葫蘆送給了同事,同事高興得不得了。
“一個葫蘆30塊錢,6個才180元,送同事和朋友,他們都很高興。”張女士說,葫蘆,有“福祿”的諧音,朋友們都喜歡它,她摘的這6個,自己留兩個,其它四個準備節后分別送給朋友。
葛先生告訴記者,早些年他只種植葡萄,后來他發現葡萄地的邊上有一些空地,于是種上了葫蘆。每到秋天,葫蘆成熟的季節,總能吸引一些城里人前來采摘。
“去年被現場采摘走的有200多個,后來摘下來曬了賣掉的有300多個。”葛先生說,“七八十棵葫蘆總共賣了10000多元。”
當眾人在葛先生的葡萄園里選摘葫蘆準備送親朋好友時,家住即墨區鰲山衛街道后寨村的一些村民卻在家中將已經成熟的葫蘆摘下,進行晾曬出售。
后寨村有著種植葫蘆的傳統。每年春天,這里的村民在房前屋后點種葫蘆,之后再為這些葫蘆或搭架子或讓其在屋頂上攀爬,到了秋天將成熟的葫蘆采摘晾曬,有些村民拿到集市或路邊出售,也有一些商販進村收購。
好品相,六七十元一個
與萊西的葛先生不同,當葛先生利用地頭的閑地賺錢時,后寨村的李女士卻拿出家里不太長莊稼的山嶺薄地專門種起葫蘆。
“夏天,雪白的葫蘆引來一群群蜜蜂和蝴蝶。”李女士說,“到了秋天,葫蘆成熟了,一個個掛在架子上,有大有小,格外好看。”
當萊西和即墨的一些葫蘆種植戶正忙著采摘葫蘆放陽光下晾曬時,平度的一些葫蘆種植戶和種植基地今年卻欠收了。
往年的平度某鎮集中著數十戶葫蘆種植戶,但由于今年當地雨水過度集中,這些葫蘆種植戶種植的葫蘆收成減少。
“夏天雨水過大,種植的葫蘆被水泡了一些。”當地一名種植戶說,“因為被水泡了,葫蘆藤蔫了。”
青島一葫蘆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往年和今年他們將一些葫蘆種子送到種植戶家中,委托種植,秋后再根據葫蘆的品相、大小進行收購。但由于今年雨水過量,有些種植戶種植的葫蘆收獲減少。
“一些家庭在庭院或者房前屋后種植的,土壤排水好的,會有收成。”這名負責人說,“與往年相比,當地亞腰葫蘆量少了,但市場會漲價,對葫蘆種植戶收入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