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半島觀察丨“球”之不得!受豬肉影響羽毛球價格大漲,誰賺了錢?真羽毛能被替代嗎?

2024-07-10 15:56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71468) 掃描到手機

有網友表示

自己都打不起羽毛球了

近日“羽毛球價格大漲”受到廣泛關注

今年以來

羽毛球漲價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國內幾大頭部羽毛球廠商多次上調售價

部分型號漲幅超過60%

7月伊始,尤尼克斯、紅雙喜、翎美、威克多、威肯、亞獅龍等羽毛球廠家又迎來新一輪漲價。到目前,國內頭部羽毛球廠商的漲價幅度普遍較去年高二三成。

調價原因為“生產材料的價格飛漲”。與此同時,羽毛球運動消費火熱,在社交媒體上的聲量顯著攀升。不少羽毛球愛好者吐槽,“羽毛球已經成為‘貴族運動’”

打球成本直線上升

羽毛球已經成為新型“理財產品”

羽毛球漲價,對運動愛好者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打球成本的變化。對此,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了一位羽毛球資深愛好者王先生,他告訴記者,“我和朋友每周在嶗山一家羽毛球館約一場球,場地費我們充的會員卡,兩個小時打完折大概是200元,我們用的是尤尼克斯的球,每次用兩到三個球,算下來打一次球平均每個人就是一百多。”

另據一個羽毛球俱樂部的運營者江女士說,“我們俱樂部大多用的是勝利黃金三號或者亞獅龍五號的球,每次組織活動我們都包球,一塊場地六個人輪流上場,每人每次收費30元,現在羽毛球一天一個價,我們現在用的還是以前囤的貨,所以價格漲得不算多。有的俱樂部雖然每次收費沒有太大變化,但球的品質卻下降了。我們現在手里的存貨也不多了,等用完現有的球,如果羽毛球的價格還持續上漲的話,我們的活動費用也會根據情況上調。”江女士說道,“我們現在也嘗試用人工的碳纖維毛桿羽毛球,比較結實耐用,相對來說成本要降低不少。

除了青島,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羽毛球愛好者吐槽,羽毛球已經成為新型“理財產品”。

北京一位羽毛球愛好者感嘆,“買球買出了炒股的感覺!”“今年年初以來,羽毛球價格持續飆升。但沒辦法,球還是要打。”有網友展示了他建的“倉”,“亞獅龍4號和勝利比賽3號各囤了一箱,夠撐一年了。”

原材料究竟漲價幾何?

羽毛球價格“一漲再漲”究竟為何?

以尤尼克斯為例,其主流高端款AS-05羽毛球,零售價從4月前的210元/打漲到225元/打,7月后價格進一步飆升,直達275元/打。一位有著20年球齡的資深羽毛球愛好者稱,買得多會有優惠,其兩年多前從批發商那里拿貨只要95元/打,去年的價格每打還是100元至110元左右,前段時間漲到130元,最近一次拿到價格已漲到160元。

圖源:尤尼克斯官網

關于漲價的原因,有廠家稱是原材料緊缺,“羽毛球的毛片漲價,球肯定也漲”。

據悉,2020年后國內的鴨鵝產量下跌,根據今年2月官方公布的2023年統計,鴨的出欄量為42.18億只,鵝的出欄量為5.15億只,對比2019年的數據就知道毛片供應量也相應地下跌。做過一個羽毛球品牌的余總表示,“國內整個產業鏈的定價權被四家頭部大球商控制著,養殖戶的毛片也優先供應給大球商,所以鴨鵝產量一下跌、毛片供應一減少,最先打擊的就是我們這種小球商,我們缺毛片,簽好訂單卻做不出球、交不了貨,再賠上違約金,就做不下去了。”


漲價的另一面是缺貨。以羽毛球頭部品牌尤尼克斯為例,其京東自營店里的6款天然羽毛球已全部售罄;天貓旗艦店內也僅有一款球在售,為340元一筒的AS-40EX——這款球的定位是國際比賽用球,并非普通愛好者最常用的型號。

京東客服表示,羽毛球缺貨的情況已持續差不多一個月,缺貨是由于廠商產能不足,目前尚不清楚重新上架的時間。

在各種媒體調查解析

羽毛球漲價背后原因的同時

有球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終極問題”:

“羽毛球,就非得用真的羽毛嗎?”

新華社照片,攝于錦屏經濟開發區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羽毛球生產基地,工人在制作羽毛球。

“毛片”價格上漲是根源

羽毛球的關鍵材料是毛片

雖然世界羽聯沒有規定比賽中的羽毛球一定要用天然材料,但現實就是,羽毛球使用的毛片幾乎都來自真羽毛。而真正優質的羽毛球,如比賽用球,都是鵝毛做的,且必須是鵝翅膀上的翎毛才行——因為翎管堅挺耐用,下落的速度符合標準。如果采用的是鴨毛,羽毛球的質量就相對差些,用其他禽類的毛片品質就更難保證。

一顆羽毛球上常規由16根羽毛組成,也就是說,至少16只鵝或鴨,在成熟后,翅膀外部的第二根或第三根,才能拿來做羽毛球。廠家還要分揀,找出寬窄度、彎拱度差不多的,這樣的16根,才能完成一只羽毛球。據業內人士算過,平均一只鴨子可供使用的大羽在14根左右,一只健壯的大鵝可供使用的大羽在20根左右。因此,一個羽毛球平均需要耗鴨1.14只,或者耗鵝0.8只

羽毛球之所以如此漲價,源于兩個根本原因。其一,是羽毛球核心原材料鵝、鴨毛片的價格上漲導致,從供給端看,這還能追溯到上游禽肉的量和價;其二,是國內對羽毛球的熱度在上漲,打球的人和打球的地方越來越多

錦屏(貴州),2022年12月21日, 工人在貴州省錦屏縣銅鼓鎮馬臺生態種鵝養殖基地清掃鵝舍(12月19日攝)。新華社

為什么是毛片漲價?

“歸根到底,是豬肉的問題”,毛片價格其實有跡可循。毛片主要來自鴨鵝等養殖業,但養殖數量卻會受到市場其他肉類價格波動的影響,其中豬肉是重要因素。

如果豬肉價格低于鴨肉或鵝肉,民眾更偏向買豬肉,養殖戶養殖鴨鵝的意愿就會下降

“就像之前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一樣,鴨鵝的價格會隨著其他肉類波動”,來自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信息所的研究員劉增金研究發現,“豬肉價格上漲會導致人們減少豬肉消費,反過來影響對鴨鵝的需求及大羽價格”。

2019年,中國生豬價格經歷了顯著波動,一度漲至33.53元/公斤。當年大量鴨鵝進入市場,毛片價格經歷慘跌。那一年有工廠虧了幾百萬元。而近年來,盡管生豬價格有所波動,但總體比鴨鵝便宜,養殖戶們更愿意選擇養殖生豬。原材料的羽毛供應少了,毛片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反比例關系:豬肉價格高于鴨肉,民眾傾向買鴨肉,那么鴨子殺的多,毛片變得便宜;豬肉價格低于鴨肉,民眾傾向買豬肉,那么鴨子殺的少,毛片變得更貴。其中,豬肉價格的小幅波動也會帶來衍生影響,市場經過自我調節,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態勢。

作為羽毛球毛片的主要材料,進入市場的鴨鵝數量影響著毛片價格。

同時,鴨鵝的季節性繁殖也是重要原因。“大多數鵝從3-5月開始陸續進入休產季節,停止產蛋并進入換羽”,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畜牧所的副研究員楊云周發現,沒有種蛋進入市場,鵝苗供應量就會大幅減少,也會導致后續出欄屠宰的鵝減少,呈現一種季節性特征。

漲價浪潮之下,漲價的錢究竟進了誰的口袋?

業內人士稱,目前羽毛球的盈利主要在前端。除去養殖戶,毛片制作端是主要盈利者,他們也被人稱為“毛販子”。毛販子們從屠宰場收購原材料毛,在加工后分級售出。正常情況下,從屠宰場收來的羽毛需要經歷清洗、晾曬、切割、分級等流程,從一批貨到出產毛片需要3個月周期。近一個季度過去,毛片的價格越滾越高,直至達到峰值。

對于小型加工廠來說,漲價不僅賺不到錢,更容易面臨缺貨危機。比如,一家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小型代工廠,鵝毛羽毛球只剩下200多件庫存,至于什么時候恢復供應,他們也不清楚,只能等毛片價格下來。

中小型代工廠缺貨,與原材料制作離不開干系。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規模較小,中小型代工廠往往直接購入毛片成品。在市場狂熱的情況下,為了降低風險,大家就不愿意采買高價毛片,一旦價格再次發生波動,可能一輩子都砸進去了。

這次漲價“大戰”中,羽毛球品牌的漲價幅度最為可觀。但作為羽毛球品牌“川崎”的代工廠,在回顧過去幾年時,相關人士表示,工廠收入并沒有明顯增長。“體育品牌更多是溢價”,作為生產端的工廠,在整條生產鏈中其實并不“沾光”。

也有人質疑,是否存在“奇貨可居”情況?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鴨鵝產能還比較足,至少不比前兩年低。但高價下,存在部分鴨鵝惜售和羽毛球囤貨現象。

“壟斷談不上,但這個行業是存在寡頭的”,有業內人士說,市場輸入越來越少、價格越炒越高,綜合因素疊加,造成了羽毛球價格的狂飆。

歸根到底,羽毛球價格上漲的原因還是供不應求。2019年以來,多所城市將羽毛球納入升學體育考試范疇,羽毛球的低門檻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一面是高歌猛進的原材料成本,另一面是不斷擴大的受眾。供需完全不匹配的情況下,也難怪羽毛球價格一路飆升,直至網友調侃的“月薪兩萬,打不起羽毛球了”。

“如果羽毛球一直都是這個價格,那我可能真的要考慮換一種運動方式”,羽毛球愛好者李藝林無奈地說。

羽毛球,豈能受制于“球”

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似乎世界上任何一項球類運動在開展過程中,都從來沒有受制于“球”。只有羽毛球運動讓人哭笑不得,廣大愛好者們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卻反而因此陷入“球”之不得的尷尬境地!而羽毛球品牌和廠商也都沒掙到啥錢,只有“毛販子”發了大財……既然是這項大眾體育運動最核心的道具,且是高頻消耗品,那么羽毛球,就該有“球”的樣子——價格低廉,且耐用!而不是反過來阻礙這項運動的開展。

其實,世界羽聯早就有心推廣人造羽毛球,早在2019年初,他們就已經放出風聲,正在研發人工合成羽毛球。三年前,世界羽聯正式批準將從2021年開始在國際羽毛球比賽中采用人工合成羽毛球,以減少資源浪費,羽聯當時表示:“反饋表明,尤尼克斯合成羽毛球與傳統的天然羽毛球相比,更耐用、更經濟,而且飛行和性能都十分接近。人工合成羽毛球可以減少約25%的羽毛球使用量,為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和經濟優勢。”

但事實證明,所謂的接近,還不夠接近。李宗偉也曾表示自己測試過人工合成羽毛球,“一些頂級球員曾經測試過這種合成球,我就是其中之一,穩定性不好,有時候像傳統的羽毛球,有時候不像,感覺不舒服”。不過,當時李宗偉對羽毛球新材料的使用持開放態度,相信不斷進行實驗和測試,能使合成球更像傳統羽毛球

好消息是人工合成羽毛球的工藝正不斷發展,如新近開發出的低密度聚乙烯毛葉和碳纖維毛桿羽毛球,就有更接近天然羽毛球的擊打感,價格與天然羽毛球接近,但遠比天然羽毛球耐打。神奇的羽毛毛葉是人工材料最難模仿的地方,但如今的科技手段,會讓人工合成羽毛球距離傳統羽毛球越來越近。事實上,新材料甚至還具備天然羽毛不具備的優點,冬天氣溫低、空氣干燥,容易造成傳統羽毛球毛片中水分變少,從而變得更容易掉毛、斷裂,新材料根本就不存在水分流失的問題,甚至平時保存球筒不蓋蓋子也不用擔心。

換球,利大于弊

對于人造羽毛球不少球友對此也報以歡迎的態度。尤其是對于很多俱樂部活動來說,羽毛球的費用占了很大比重。如果羽毛球消耗降低,成本下降,對降低運動門檻有非常大的幫助。

目前已經有幾個知名品牌的新材料羽毛球,運用在各類低級別賽事中,并獲得好評。

在體壇,換球也早有先例,國際單項協會多年來在比賽用球上的改革不勝枚舉。像國際乒聯此前對乒乓球的小改大等,雖有陣痛,但現在看來結果是好的。世界羽聯此舉雖然也遭到許多雜音,但從項目推廣、環保、節約資源的角度上看,還是贊譽者多。

我們的確有理由對新材料羽毛球的到來,報以開放的態度,相信科技的加持,將更加有利于羽毛球運動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和發展。

如果有一天人工合成羽毛球的技術和時機成熟,也希望世界羽聯果斷改革,要求重大賽事統一使用。如此一來,更實惠、耐用的羽毛球就將是主流,以此更好地轉變一些反對者的態度。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綜合自新浪微博、每日經濟新聞、上觀新聞、大河報、封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