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人文青島|金融中心,商業母脈——中山路上的金融建筑和百年金融歷史

2024-01-14 17:21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326896) 掃描到手機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老照片除外)

節日的氣氛在中山路上開始蔓延。與色彩斑斕的燈籠和盤踞在建筑上的龍頭相比,銀行舊址建筑顯得莊嚴而肅穆。

在這條街上,它們低調卻璀璨。

金色的光芒熠熠生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城市的心臟,向各地輸入金色“血液”,撐起了整個城市的經濟命脈。繁華了街市,也充盈了人們的彩色記憶。如今,中心旁落,但中山路上的金融機構仍然在默默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守護,見證,有落寞,更多的是欣慰。道路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它們不僅是嚴肅的機構,也是游客眼中獨特的風景。

正如青島城市人文思想史研究者、《鍍金時代》的作者李明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時所說:“我們透過建筑的門窗,可以看到歲月的滄桑,可以聽到它的呼吸,感受到它的靈魂,光亮和平靜始終告訴我們,這是一座在成長的城市。”

金融博弈 

銀行建筑拔地而起

春節臨近,中山路上開始張燈結彩,一個個彩色的燈籠掛上了樹梢。

路旁,工人熟練地整理著;作業車上,負責懸掛的工人,高高地站在了樹梢頂端。就在他們附近,銀行舊址靜靜地坐落著。它們凝望,凝望一切全新的變化;它們包容,接納著人來人往,嘈雜平靜。

沿著中山路一路探訪,銀行舊址的掛牌如建筑的勛章,記錄了它們的輝煌和過往。傳奇兩個字無法確切解讀,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詮釋,但在金融時代,中山路上的傳奇一次次上演。在統治者的變化動蕩的年代,青島金融機構依然創造了輝煌,當時在全國都是奇跡。

德國侵占青島后,在太平路建立了德華銀行,始建于1898年5月15日的銀行,仰仗著在青島的特權,開始了經濟控制。德華銀行發行貨幣、代收關稅和鐵路運費,大力組織存款,以低息貸款支持德國洋行控制青島、山東的對外貿易,從而壟斷了青島的金融業,控制了青島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德國還在青島成立了山東鐵路公司和山東礦山公司。

不過,一家銀行并不能滿足整個城市發展的需要。1905年,山東官銀號在青島設立分號,自此官辦銀行開始進駐青島。然而,畢竟業務范圍狹小,無力壟斷青島的金融業。四年后,大清銀行青島分號終于得以在已經呈現出繁榮之勢的中山路上開業,成為清政府在青島最早設立的中央銀行分支機構,也成了國家金融的象征。大清銀行分號主要是代收膠海關的部分關稅和辦理公款收付事項,由于控制權還是在德國人手里,所以對市面的影響不大。

1911年后,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1913年定為國家中央銀行,青島分號定名為中國銀行青島分號。

撫摸建筑的肌理,感受歲月的洗禮。陽光灑落,光影斑駁,冷風襲來,歷史的風霜帶來陣陣寒意。接下來的青島歷經戰爭的硝煙,也在“還我青島”的怒吼中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

終于,1922年的冬天,青島回到祖國的懷抱。

經濟開始復蘇,城市進程步入正軌。1929年7月1日,已經成為分行的青島開始統轄山東境內的中行業務,成功打破了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創辦的橫濱正金銀行壟斷格局。中山路的金色輝煌,開始正式書寫。1932年,鑒于青島各家銀行都有增建營業大樓的需要,也為了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青島市政府決定由銀行公會出面,開發由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圍合的第四公園土地,“規劃了一個銀行建筑群,這幾家銀行除了山左銀行,其他都是總部,領袖當然是中國銀行,形成了一個由中商引領本土金融業的格局”,李明先生接受專訪說。

建筑群開啟之前,曾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932年6月12日,《青島民報》刊登了一條消息稱:“第四公園前由銀行公會領租,作為建筑地之消息早見各報登載,茲聞中國銀行所領之三五六方步現以代價十二萬元,賣與義聚號,昨已成立契約云。”土地被賣了?一片嘩然。然而,六天后,政府立刻呈請:沒有這回事。

李明先生說:“接下來便是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的節日了!”何出此言?

大樓林立

各路設計師大展身手

中山路62號、64~66號、68號,70號,一排建筑,在這條街道上氣勢十足。雖然列成一排,但又風格盡顯。不同的設計師,在第四公園舊址的土地上,搭建起金色的大廈。一筆一畫,是智慧與靈感,也是藍圖與憧憬。整整80載的時光,難以覆蓋它們散發的光芒。

1934年1月31日,頗有金融旗艦意味的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大樓在62號建成。這棟現代風格的大樓,成為金融大樓的領頭者,與同時期建成的中國實業銀行、山左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大陸銀行、進程銀行、青島銀行公會緊密組團,構成了中山路金融街的完整序列。

這棟建筑的設計師是陸謙受和吳景奇。兩人都是廣東人,相差4歲,1933年聯合設計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大樓的時候,陸謙受29歲,吳景奇33歲。作為中國銀行的專職建筑師,他們有著共同的主張,那就是試圖將“實用需要、時代背景、美術原理、文化精神”統一在建筑中。所以,這件作品也是顯現時代創新精神的實踐,“他們恰恰處于設計師覺醒時代的邊緣”,李明先生說,這些破土而出的銀行建筑群,所呈現出的清新的精神面貌,與馬路對面德國租借時代的因循守舊之風,已經迥然不同。

完成大樓設計后,陸、吳二人繼續合作,著手進行了大學路中國銀行員工宿舍的設計,也就是銀行大院。大院與國立山東大學近在咫尺,與老舍故居僅一墻之隔。離開了金融的浮沉,這里顯得更具有生活的氣息。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經理王祖訓喜歡京劇,于是在宿舍成立了一個廣廈堂劇社,1934年京劇名家于振之加入,每逢周末,唱念做打,禮堂內熱鬧如節日。

“作為青島銀行公會主席,王祖訓領導的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給鍍金時代青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或缺的推動力。統計顯示,1936年,中銀青島擁有存款1133萬元,放款1145萬元。與此同時,中銀青島設有保險公司,并投資經營了油廠、面粉廠、青島國貨公司等多家企業,成為當時青島實力最強的銀行”,李明先生說。

挨著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舊址的64~66號建筑,出自劉銓法之手。

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巖大塊方石砌基,頂部密集柵式山墻,平頂屋,線條流暢,莊重大方。1922年,青島紳商傅炳昭等人發起創立山左銀行,這棟建筑見證了一段長達近30年的歷史,山左銀行于1950年停業。如今,舊址仍作為銀行存在,延續著中山路的商脈。

設計師劉銓法,是青島禮賢中學的校長。在建筑界,他同樣蜚聲世界,是上世紀30年代青島本土著名的華人建筑設計師。大沽路35號青島物品證券交易所舊址,就是出自劉銓法的手筆,是他建筑設計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高5層,樓體呈放射狀矩形。當年的一、二層均為交易大廳,三、四層為辦公用房。這棟建筑,書寫著青島的華商不屈的抗爭歷程。

劉銓法還是20世紀30年代新式里院的開創和推動者之一,大鮑島多處里院和商業大樓也均出自他之手。日本侵占青島后,劉銓法拒絕向日偽政府登記,也不領工程師執照,自行停止了建筑設計與監理的工作。

1952年,禮賢中學更名為青島第九中學,成為公辦中學,劉銓法結束了近30年的校長生涯,也告別了教育的使命。1957年12月,他因病在青島去世,留下了教育界的一段佳話,也留下了教育精神和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

相得益彰

面對面的銀行和錢莊

中山路82號,是義聚合錢莊舊址。最初也是中國銀行青島分號舊址,當新的大樓建起后,這里便賣給了義聚合錢莊。建筑在陽光下很亮眼,尤其是主入口的兩個石柱,與對面交通銀行舊址的立柱形成了對照。

中山路93號交通銀行舊址,在中山路的金融建筑里是宏偉的代表。進入建筑需拾級而上,左右兩個巨大的獅子,威嚴地守護著門廊。四根高大的圓柱和兩根方柱,撐起了金融的一段璀璨時光。

交通銀行在青島的事業開啟于1923年7月5日,當年在中山路21號成立青島支行,受天津分行的管轄,除了發行兌換券,辦理膠濟鐵路、青島郵局等款項收付外,還辦理存、放、匯一般業務。到了1928年,青島交通銀行行長換成了原大連交通銀行行長姚仲拔。他的到來,似乎預示著交通銀行迎來了一個擴張期,顯著的表示就是大廈的建設。

姚仲拔到任后的一年,由中國最早的建筑留學生莊俊設計的銀行新辦公樓就開始建設。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使得它成為周邊同類建筑的主宰。“在風格選擇上,交通銀行與近在咫尺的中國銀行顯得背道而馳,一個保守的古典主義色彩濃郁,一個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現代主義精神”,李明在《鍍金時代》中稱。

這棟舊址大樓占地1371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814.76平方米,平面近似矩形,地上4層,地下一層。主入口臨街設置,大廳面積約200平方米,高8米,地面、護壁、樓梯、方柱等均用雕琢精巧的大理石鑲鋪。

建筑立面為典型的三段式巨柱式構圖,中心部位設計為的科林斯式高大立柱直通三層,一排6根,中間4根為圓柱,高約11米,兩側貼設方形壁柱與相鄰墻面結合,柱上設梁枋和裝飾性檐口,使之與底部形成完整的構圖整體。

在建筑界,大樓很快成為“應用古典派建筑式樣”的標志性設計。1934年的《中國建筑》雜志,它寫了幾句打油詩一般的廣告詞:“新派建筑也好,古派建筑也好,建筑目的,所為的不過是適用也堅牢;費用十分經濟。業主豈不更道好!”有意思的是,新建的青島交通銀行內部家具是新式的,接待室墻上掛的字畫,卻是一派中國傳統韻味,相互兼容并存的空間感受,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李明先生說,青島交通銀行舊址內安裝的沃的斯電梯,在當時引來了街頭巷議的轟動效應,在當時為業界人士津津樂道。“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建筑師學會創始人的莊俊,在完成青島交通銀行的設計后,設計思想轉向。1935年9月,莊俊在《中國建筑》上發表《建筑之樣式》一文,對現代建筑推崇備至,認為是‘順時代需要之趨勢而成功者也’。這與此前一年多試圖契合‘時代之趨勢’的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大樓在觀念上形成了呼應。”

對面的義聚合錢莊舊址,相對于交通銀行的蔚為壯觀,顯得樸素了許多。

錢莊銀號,在青島的金融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山路周邊,大街小巷,星羅棋布,多的時候,高達六七十家。義聚合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家。1927年,山東掖縣夏邱堡鄉西莊子村人王德聚與同鄉王振六在青島合伙開設錢莊,最初開在保定路5號,一年后,雙方經過協商,開設分號。王振六獨資開設了福聚和錢莊,而王德聚以二哥王聚義、弟弟王聚合弟兄三人名字的末后一字為名,于1928年2月在原址開設了義聚合錢莊,1934年遷入中山路82號。“義聚合以經營土產為主,錢莊為副,這種本末倒置的獨特經營給王氏弟兄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成為當時青島的富有者。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日敵偽的聯合準備銀行要在青島開分行,義聚合把中山路82號錢莊讓給了日偽,王德合投敵當了漢奸,改名王薌齋。如今,義聚合錢莊別墅位于正陽關路36號。1942年,王德合請在青島新慎記營造廠工作的建筑師趙詩麟,為他設計并修建消夏,別墅的內部富麗堂皇,裝修得極為豪華。別墅建成后,王德合尚未來得及入住,日本投降。他以漢奸罪被捕,后被釋放”。(劉鐵明《探尋島城老錢莊》)

不可撼動

雖經滄桑,仍然璀璨

何為中心?

站在中山路城市記憶館里,李明先生接受專訪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中山路為主的金融業已經成為了整個山東半島金融中心,它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像濟南這樣的區域中心。中山路差不多集合了青島所有的頭部的資源,金融業、商業、貿易、工業、組織”。

可以說,中山路從進入城市開始,就集合了青島本土資源的所有精華,“說它是頭部區域,毫不夸張,像諸如金融、貿易、零售業、社團、組織、新聞業、娛樂都集中在這里。商業組織、經濟組織加上金融的驅動,中山路在幾乎所有的領域中都成為中心,甚至影響了周邊區域”。

根據記載的數據顯示,1933年青島有銀行21家,其中13家坐落于中山路及周邊區域,7家坐落于中山路商業區的延伸范圍即館陶路、堂邑路一線。青島的錢莊共40家,其中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這就是中心的地位。

當然,金融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聞名全國的明華銀行倒閉案也發生在中山路一帶。

明華銀行,位于四方路和中山路口,曾經讓這條老路目睹了人群擁擠、錘胸頓足,甚至有老人憤而自殺的悲慘場面。這家銀行成立于1922年10月,經理為張絅伯。為了吸引儲戶,他們以高息為誘餌,吸引了大量的職員、工人、商販、家庭婦女乃至女傭等低收入者。銀行在經營中出現虧空,為了穩定儲戶,興建規模較大的東海飯店。而實際上,當時興建東海飯店是借用了美商滋美洋行的資金。明華銀行最終以巨額虧空倒閉,一時間四方路上,群情激奮,最終很多百姓血本無歸。這一新聞在各地傳媒廣泛報道,當時劇作家曹禺正醞釀話劇《日出》,本來寫方達生與陳白露,聽到明華銀行案后增加了潘月亭這個銀行經理和銀行倒閉案。

《日出》發表之后,作家孟超等立即在青島市禮堂演出了這出話劇,曾引起轟動。1945年,評劇演員新鳳霞曾來青在天成戲院演出,被惡霸、地痞砸了戲院子,無法演出。她就在中華劇藝社的《日出》中出演過。

原明華銀行后來開了新亞旅社,1947年4月,電影明星秦怡、白楊來青應邀參加活動,就住在旅社一樓。1955年,曹禺來青島休養,住在臨淮關路2號,還專門去東海飯店和原明華銀行參觀。

此事為一則插曲。

不得不說,中山路作為青島最早的商業街,是城市商業的“母脈”,金融業遍布,還有各類洋行、商鋪并存。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動。之后,市政府東遷,這座海濱城市由單一中心逐漸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中山路的影響力不再像從誕生期發展期一直到高峰期那么有吸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山路的影響力在逐漸在變弱,邊緣化,相對單一化。“雖然中山路還有一些金融機構在,但是金融機構的總部已經逐漸從中山路向湛山向五四廣場轉移,它在客觀上印證了城市的地理、經濟、社會中心在不斷更新,多中心的格局造就了豐富的多形態社會”。

李明先生總結說,中山路從誕生起就是一條金光燦爛的道路,它從出現就跟金融、財富、資本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和人一樣,道路也會有一個成長到衰老的過程。它的衰老有著特殊的魅力,中山路留存了長時間的成千上萬人的記憶,這些財富跟那些光亮比較,有著更能讓人能從中窺見命運跌宕起伏、城市興衰的特別體驗。如今,再去看那些街景,看那些建筑物的基石、門窗,那里傾注了幾代人的欲望、奔波、感受,在這其中,可以聽見城市的呼吸,也能看見城市的靈魂,它有光亮,它也有平靜,而這種光亮和平靜結合,才讓我們看到一座城市始終在生長。

而這,也是生命的律動和活力!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